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1 土地沙化的定义及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1.2 土地沙化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2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3.1 土地沙化的成因分析 | 第16页 |
1.3.2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0-23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20页 |
2.2 地形地貌 | 第20-21页 |
2.3 气候 | 第21页 |
2.4 植被 | 第21-22页 |
2.5 水文 | 第22页 |
2.6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22页 |
2.7 生态环境状况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晋北地区气象因子时空特征分析 | 第23-53页 |
3.1 数据来源 | 第23-24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3.2.1 气候变化倾向率 | 第24页 |
3.2.2 空间克里格插值 | 第24-25页 |
3.3 1980-2012年气候变化年代际特征分析 | 第25-32页 |
3.3.1 气温变化特征 | 第25-27页 |
3.3.2 降水变化特征 | 第27-30页 |
3.3.3 风速变化特征 | 第30-32页 |
3.4 1980-2012年逐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| 第32-42页 |
3.4.1 气温变化特征 | 第33-36页 |
3.4.2 降水变化特征 | 第36-38页 |
3.4.3 风速变化特征 | 第38-41页 |
3.4.4 降水量—风速特征 | 第41-42页 |
3.5 1980-2012年气候变化季节特征分析 | 第42-51页 |
3.5.1 气温变化特征 | 第42-44页 |
3.5.2 降水变化特征 | 第44-47页 |
3.5.3 风速变化特征 | 第47-50页 |
3.5.4 降水量—风速特征 | 第50-5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3.6.1 晋北地区气温总体特征 | 第51页 |
3.6.2 晋北地区降水总体特征 | 第51页 |
3.6.3 晋北地区风速总体特征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晋北地区土地沙化下垫面因子及人为因子特征分析 | 第53-62页 |
4.1 数据来源 | 第53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53-54页 |
4.2.1 空间统计分析 | 第53页 |
4.2.2 景观指数法 | 第53-54页 |
4.3 土壤类型 | 第54-55页 |
4.4 植被郁闭度 | 第55-56页 |
4.5 地貌类型 | 第56-58页 |
4.6 土地利用结构 | 第58-60页 |
4.7 人口密度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危险性评价 | 第62-71页 |
5.1 研究方法 | 第62-63页 |
5.1.1 层次分析法 | 第62-63页 |
5.1.2 加权综合评分法 | 第63页 |
5.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| 第63-67页 |
5.2.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| 第63页 |
5.2.2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权重的计算 | 第63-64页 |
5.2.3 评价指标不同属性区间的打分赋值 | 第64-67页 |
5.3 评价模型建立及评价等级划分 | 第67-68页 |
5.4 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灾害危险性评价 | 第68-71页 |
第六章 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| 第71-74页 |
6.1 原因分析 | 第71-72页 |
6.1.1 地表沙源丰富 | 第71页 |
6.1.2 气候干旱多风 | 第71页 |
6.1.3 植被稀疏 | 第71-72页 |
6.1.4 人口压力偏大 | 第72页 |
6.1.5 土地利用过度 | 第72页 |
6.2 防治措施 | 第72-74页 |
6.2.1 封沙育林育草,保护植被 | 第72-73页 |
6.2.2 增加沙区植被,造林种草 | 第73页 |
6.2.3 小流域治理 | 第73-74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4-76页 |
7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7.2 创新与不足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81-82页 |
承诺书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