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污染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 巢湖富营养化历程及蓝藻水华形成原因 | 第10-12页 |
1.2.1 巢湖富营养化历程 | 第10页 |
1.2.2 巢湖蓝藻水华形成原因 | 第10-12页 |
1.3 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总量与形态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4 水华蓝藻对重金属吸附及毒性效应 | 第13-15页 |
1.4.1 水华蓝藻对重金属吸附效应 | 第13-14页 |
1.4.2 藻类对重金属胁迫效应 | 第14-15页 |
1.5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与蓝藻水华现象二者之间的影响 | 第15-17页 |
1.5.1 湖泊沉积物与蓝藻水华的联系 | 第15-16页 |
1.5.2 富营养化水体蓝藻腐殖化过程与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联系 | 第16-17页 |
1.6 本课题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6.1 研究内容、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6.2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样品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2.1 巢湖流域相关概况 | 第19页 |
2.2 样品的分布及采集 | 第19-20页 |
2.3 实验相关仪器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4 样品前处理与测定 | 第21-23页 |
2.4.1 沉积物碳氮元素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4.2 沉积物总磷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4.3 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4.4 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的提取 | 第22-23页 |
2.5 实验室铜绿微囊藻的毒性试验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5.1 藻体的培养 | 第23页 |
2.5.2 藻体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2.5.3 藻体叶绿素a(Chl.a)含量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5.4 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(O_2~-)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2.5.5 藻体丙二醛(MDA)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2.6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巢湖西半湖表层沉积物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特点 | 第25-34页 |
3.1 巢湖西半湖采样点沉积物中总氮总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| 第25-26页 |
3.2 巢湖西半湖表层沉积物金属总量分析结果 | 第26-28页 |
3.3 巢湖重金属的风险评价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4 巢湖西半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 | 第30-3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巢湖沉积物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特征 | 第34-40页 |
4.1 巢湖西半湖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形态分布 | 第34-36页 |
4.2 巢湖西半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潜在迁移指数 | 第36-37页 |
4.3 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蓝藻腐殖化过程对重金属迁移释放规律及藻类对重金属胁迫效应 | 第40-50页 |
5.1 蓝藻聚集生长死亡腐败过程对重金属迁移释放规律 | 第40-43页 |
5.1.1 实验装置设计 | 第40-41页 |
5.1.2 蓝藻聚集生长死亡腐败过程pH的变化 | 第41-42页 |
5.1.3 蓝藻腐殖化过程中藻体及上覆水重金属含量变化 | 第42-43页 |
5.2 藻类对重金属胁迫效应 | 第43-48页 |
5.2.1 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密度-光密度的线性关系曲线 | 第44页 |
5.2.2 重金属镉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3页 |
6.1 结论 | 第50-52页 |
6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