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北驼绒藜的繁殖生物学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5页 |
1 引言 | 第15-36页 |
·被子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15-30页 |
·花器官发育与雌、雄性败育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开花物候学研究 | 第17-20页 |
·繁育系统研究 | 第20-22页 |
·传粉生物学研究 | 第22-25页 |
·种子形成 | 第25-28页 |
·结实格局 | 第28-30页 |
·驼绒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4页 |
·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| 第31页 |
·成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31页 |
·种子发育研究 | 第31-33页 |
·抗性研究 | 第33-34页 |
·栽培技术研究 | 第34页 |
·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| 第34-36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4-3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6页 |
2 花器官的分化与发育 | 第36-45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36-37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3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花药壁的发育 | 第37-38页 |
·小孢子的发生 | 第38页 |
·雄配子体的发育 | 第38-39页 |
·大孢子的发生 | 第39页 |
·雌配子体的发育 | 第39页 |
·讨论 | 第39-40页 |
·绒毡层细胞的形态和活动 | 第39-40页 |
·空花粉粒现象 | 第40页 |
·小结 | 第40-45页 |
3 开花物候学研究 | 第45-52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花的形态学特征观察 | 第45页 |
·单花和单花序物候观察 | 第45页 |
·个体和种群水平物候观察 | 第45-46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1页 |
·花的形态学特征 | 第46页 |
·单花物候特点 | 第46-47页 |
·枝条水平的开花物候特点 | 第47-50页 |
·个体和种群开花物候特点 | 第50-51页 |
·讨论 | 第51-52页 |
·居群开花物候特点及其生殖对策 | 第51-52页 |
·始花日期、开花持续时间、开花数目之间的相关性 | 第52页 |
·小结 | 第52页 |
4 花粉和柱头的生物学特性 | 第52-6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花粉粒大小的测定 | 第53页 |
·花粉活力测定 | 第53页 |
·贮藏花粉寿命的测定 | 第53页 |
·柱头可授性与最佳授粉时间的测定 | 第53-54页 |
·推算花粉和胚珠比(P/0 值) | 第54页 |
·人工套袋授粉试验 | 第5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9页 |
·花粉粒大小 | 第54页 |
·花粉活力和寿命 | 第54-56页 |
·柱头生物学特性 | 第56-58页 |
·花粉和胚珠比(P/0 值) | 第58页 |
·人工套袋授粉试验 | 第58-59页 |
·讨论 | 第59-62页 |
·花粉活力 | 第59-60页 |
·花粉的贮藏 | 第60页 |
·柱头可授性与最佳授粉时间 | 第60-61页 |
·繁育系统 | 第61页 |
·生殖补偿机制 | 第61-62页 |
·异交机制 | 第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5 传粉生物学研究 | 第63-77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花粉密度测定 | 第63页 |
·短距离传播 | 第63-64页 |
·柱头花粉数的测定 | 第64页 |
·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状况的荧光观察 | 第6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1页 |
·传粉全历程 | 第64-65页 |
·传粉日进程 | 第65-68页 |
·花粉的空间分布特点 | 第68-69页 |
·短距离传播 | 第69-70页 |
·自然状态下传粉效率 | 第70页 |
·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 | 第70-71页 |
·讨论 | 第71-74页 |
·花部综合特征对风媒传粉的适应 | 第71-72页 |
·风媒传粉特性及影响因素 | 第72-73页 |
·传粉物候期的形成及对环境的适应 | 第73页 |
·传粉距离及人工种群建植 | 第73页 |
·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 | 第73-74页 |
·小结 | 第74-77页 |
6 种子形成与发育 | 第77-90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77-78页 |
·胚胎发育 | 第77页 |
·种子含水量、千粒重及萌发特性的测定 | 第77-78页 |
·种子休眠和快速萌发的测定 | 第7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8-83页 |
·种子的形成 | 第78-80页 |
·种子的生理变化 | 第80-81页 |
·种子休眠特性 | 第81-82页 |
·种子快速萌发特性 | 第82-83页 |
·讨论 | 第83-86页 |
·胚胎发育异常现象 | 第83页 |
·胚的营养来源 | 第83-84页 |
·胚乳的营养来源 | 第84页 |
·胚胎发育与种子活力变化的相关性 | 第84-85页 |
·适宜收获时间的确定 | 第85页 |
·种子休眠的生态适应性 | 第85-86页 |
·种子快速萌发的生态适应性 | 第86页 |
·小结 | 第86-90页 |
7 结实格局及结实的限制因素 | 第90-115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90-93页 |
·主枝不同部位结实特性 | 第90页 |
·一级侧枝不同部位结实特性 | 第90-91页 |
·群体水平垂直方向的结实特性 | 第91页 |
·不同花期开花结实的结实特性 | 第91页 |
·疏花处理 | 第91页 |
·修剪处理 | 第91页 |
·疏枝(密度)处理 | 第91页 |
·补充授粉 | 第91-92页 |
·大量元素处理 | 第92页 |
·微量元素处理 | 第92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92-9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93-108页 |
·主枝不同部位结实特性 | 第93页 |
·一级侧枝不同部位结实特性 | 第93-94页 |
·群体水平垂直方向结实特性 | 第94页 |
·不同花期结实特性 | 第94-96页 |
·疏花对结实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·修剪对结实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·疏枝对结实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·补充授粉对结实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100-102页 |
·大量元素对结实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102-104页 |
·喷施微肥对结实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104-105页 |
·种子的寿命 | 第105-108页 |
·讨论 | 第108-114页 |
·不同生长年限结实特性 | 第108页 |
·相同生长年限结实特性 | 第108-110页 |
·选择性败育现象 | 第110-111页 |
·花多果少的进化机制 | 第111页 |
·生殖补偿效应 | 第111-112页 |
·结实的花粉限制 | 第112-113页 |
·外配营养对结实和种子质量的影响 | 第113-114页 |
·施肥对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 | 第114页 |
·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8 结论及展望 | 第115-119页 |
·结论 | 第115-117页 |
·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3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