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大学生真诚感的现状、影响因素及其培养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引言第10-12页
2 研究综述第12-17页
    2.1 真诚感的内涵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“真”的含义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“诚”的含义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“感”的含义第12-13页
    2.2 真诚感发展的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古代真诚感思想的萌芽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现代真诚感思想的发展第13-14页
    2.3 真诚感测量的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2.4 真诚感培养的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2.5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16-17页
3 研究构想第17-19页
    3.1 研究目的第17页
    3.2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理论意义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.实践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3.3 研究假设第18页
    3.4 研究思路第18-19页
4 问卷编制第19-33页
    4.1 大学生真诚感问卷的编制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初始问卷的编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正式问卷的效度检验第23-24页
    4.2 大学生真诚感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初始问卷的编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正式问卷的效度检验第29-31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大学生真诚感问卷的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大学生真诚感影响因素问卷的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32-33页
5 调查研究第33-39页
    5.1 研究目的第33页
    5.2 研究方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被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工具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程序第33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大学生真诚感的总体状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大学生真诚感的差异比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大学生真诚感的影响因素第35-36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大学生真诚感水平虽属正向但有待提高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男女大学生真诚感水平相当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大学生真诚感水平随年级提高出现下降趋势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成绩中上学生真诚感水平高于成绩中等学生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对大学生真诚感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是父母教育、教师引导、自身修养及社会氛围第37-39页
6 大学生真诚感培养的现场实验研究第39-45页
    6.1 研究目的第39页
    6.2 研究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被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工具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程序第40页
    6.3 课堂干预过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课时安排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干预方案第40-41页
    6.4 结果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真诚感水平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真诚感水平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实验组干预前后真诚感水平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对照组干预前后真诚感水平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2-43页
    6.5 讨论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从实验结果看干预的有效性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从实验方法看干预的有效性第43-44页
    6.6 结论第44-45页
7 大学生真诚感的生物反馈实验研究第45-51页
    7.1 研究目的第45页
    7.2 研究方法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被试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工具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实验材料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实验程序第46-47页
    7.3 结果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线阶段各生理指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实验组在实验处理前后各生理指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对照组在实验处理前后各生理指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处理后各生理指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48-49页
    7.4 讨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通过生物反馈实验可测得大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波动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生物反馈仪测量结果与问卷测量结果相一致,表明干预的有效性第49-50页
    7.5 结论第50-51页
8 研究总结第51-52页
    8.1 研究结论第51页
    8.2 研究创新第51页
    8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4页
附录第54-61页
致谢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掺杂对碳纳米管导电性影响的实验研究
下一篇:元享餐饮公司连锁经营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