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| 第13-15页 |
1.2.1 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实践应用价值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5 总体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20-37页 |
2.1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1.1 计划行为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1.2 社会认知理论 | 第22-24页 |
2.2 创业学习 | 第24-28页 |
2.2.1 创业学习的概念 | 第24-26页 |
2.2.2 创业学习的维度 | 第26页 |
2.2.3 创业学习的理论模型 | 第26-28页 |
2.3 创业警觉性 | 第28-30页 |
2.3.1 创业警觉性的概念 | 第28-29页 |
2.3.2 创业警觉性的维度 | 第29-30页 |
2.3.3 创业警觉性文献评价 | 第30页 |
2.4 创业意向 | 第30-36页 |
2.4.1 创业意向的概念 | 第31-32页 |
2.4.2 创业意向的维度 | 第32-33页 |
2.4.3 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3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| 第37-44页 |
3.1 研究模型构建 | 第37页 |
3.2 假设提出 | 第37-43页 |
3.2.1 创业学习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假设 | 第37-39页 |
3.2.2 创业学习与创业警觉性的关系假设 | 第39-41页 |
3.2.3 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假设 | 第41-42页 |
3.2.4 创业警觉性起中介作用的假设 | 第42-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变量测量与问卷调研 | 第44-49页 |
4.1 变量测量 | 第44-46页 |
4.1.1 自变量:创业学习的测量 | 第44-45页 |
4.1.2 中介变量:创业警觉性的测量 | 第45页 |
4.1.3 因变量:创业意向的测量 | 第45-46页 |
4.2 问卷调研 | 第46-48页 |
4.2.1 问卷设计 | 第46页 |
4.2.2 问卷预测试 | 第46-47页 |
4.2.3 问卷回收 | 第47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| 第49-71页 |
5.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2 信度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2.1 创业学习量表的信度检验 | 第50-51页 |
5.2.2 创业警觉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| 第51页 |
5.2.3 创业意向量表的信度检验 | 第51-52页 |
5.3 效度分析 | 第52-57页 |
5.3.1 创业学习量表的效度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3.2 创业警觉性量表的效度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3.3 创业意向量表的效度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| 第57-70页 |
5.4.1 特征变量的影响分析 | 第57-62页 |
5.4.2 相关性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4.3 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4.4 创业学习对创业警觉性的回归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4.5 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| 第66-68页 |
5.4.6 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检验 | 第68-7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71-81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1-76页 |
6.1.1 创业学习、创业警觉性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讨论 | 第71-73页 |
6.1.2 控制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 | 第73-76页 |
6.2 实践启示 | 第76-79页 |
6.3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3页 |
附录1 调查问卷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