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导言 | 第8-16页 |
一.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.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三. 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四.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内容之比较 | 第16-30页 |
一. 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内容 | 第16-20页 |
二、 孙中山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内容 | 第20-23页 |
三. 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内容上的共性及成因 | 第23-27页 |
四. 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成因之比较 | 第30-46页 |
一. 范仲淹心忧天下的成因 | 第30-34页 |
二.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成因 | 第34-37页 |
三. 孙中山与范仲淹忧患成因的共性分析 | 第37-41页 |
四. 孙中山与范仲淹忧患成因的差异分析 | 第41-46页 |
第三章 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解忧途径之比较 | 第46-57页 |
一. 范仲淹的解忧途径 | 第46-50页 |
二. 孙中山的解忧途径 | 第50-53页 |
三. 孙中山与范仲淹在解忧途径中的共性及成因 | 第53-54页 |
四. 孙中山与范仲淹在解忧途径中的差异及成因 | 第54-57页 |
第四章 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意识之启示 | 第57-62页 |
一. 对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启示 | 第57-58页 |
二. 对公民道德修养的启示 | 第58-60页 |
三. 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启示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后记 | 第66-6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