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0-11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2 房屋善意次承租人权益保护概述 | 第13-20页 |
2.1 相关概念阐释 | 第13-15页 |
2.1.1 房屋租赁及其当事人 | 第13页 |
2.1.2 房屋转租及其当事人 | 第13-14页 |
2.1.3 同意转租与自行转租 | 第14-15页 |
2.2 次承租人善意认定 | 第15-18页 |
2.2.1 善意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2.2.2 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 | 第16页 |
2.2.3 善意的判定 | 第16-18页 |
2.3 房屋善意次承租人的权利 | 第18-20页 |
2.3.1 代偿请求权 | 第18页 |
2.3.2 追偿权 | 第18-19页 |
2.3.3 合同解除抗辩权 | 第19-20页 |
3 保护房屋善意次承租人权益的法理依据 | 第20-28页 |
3.1 保障实质公平的现代民法理念 | 第20-23页 |
3.1.1 抽象人格向具体人格的转变 | 第20-21页 |
3.1.2 民事主体利益平衡理论 | 第21-22页 |
3.1.3 公民适足住房权理论 | 第22-23页 |
3.2 兼顾交易安全与私权保护的财产法准则 | 第23-26页 |
3.2.1 契约社会化精神 | 第23-24页 |
3.2.2 法的秩序价值 | 第24-25页 |
3.2.3 信赖保护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3 实现物尽其用的物权法宗旨 | 第26-28页 |
3.3.1 物权立法的效益价值 | 第26页 |
3.3.2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| 第26-27页 |
3.3.3 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理念 | 第27-28页 |
4 中外关于房屋善意次承租人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 | 第28-37页 |
4.1 国外保护房屋善意次承租人权益的立法 | 第28-32页 |
4.1.1 自行转租制度的相关规定 | 第28-29页 |
4.1.2 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性规定 | 第29-31页 |
4.1.3 次承租人具体权利的规定 | 第31-32页 |
4.2 我国保护房屋善意次承租人权益的立法 | 第32-34页 |
4.2.1 自行转租制度的相关规定 | 第32-33页 |
4.2.2 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性规定 | 第33页 |
4.2.3 次承租人具体权利的规定 | 第33-34页 |
4.3 我国保护房屋善意次承租人权益立法存在的缺陷 | 第34-37页 |
4.3.1 自行转租合同效力的定位不明 | 第34-35页 |
4.3.2 对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缺乏限制 | 第35页 |
4.3.3 次承租人权利的规范缺位 | 第35-37页 |
5 完善我国房屋次承租人权益保护的立法思考 | 第37-43页 |
5.1 确认承租人自行转租合同的效力 | 第37-38页 |
5.1.1 明确规定自行转租合同为有效 | 第37页 |
5.1.2 规定善意次承租人对自行转租合同的撤销权 | 第37-38页 |
5.1.3 取消出租人自行转租异议期限的规定 | 第38页 |
5.2 确认次承租人在同意转租中的权利及适用规则 | 第38-41页 |
5.2.1 规制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 | 第38-40页 |
5.2.2 规定次承租人适用所有权转移不破租赁规则 | 第40-41页 |
5.2.3 规定次承租人适用租赁关系永续规则 | 第41页 |
5.3 明确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性规定 | 第41-43页 |
5.3.1 规范次承租人代偿请求权的行使 | 第41-42页 |
5.3.2 赋予次承租人异议权 | 第42页 |
5.3.3 规定自行转租情形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