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4页 |
1.1 前言 | 第13页 |
1.2 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及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2.1 渗透调节作用对植物高盐胁迫的响应 | 第13-14页 |
1.2.2 信号传导作用对植物高盐胁迫的响应 | 第14-15页 |
1.2.3 离子平衡作用对植物高盐胁迫的响应 | 第15-16页 |
1.2.4 离子区隔化对植物高盐胁迫的响应 | 第16页 |
1.3 植物耐旱机理及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3.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3.1.1 干旱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| 第16页 |
1.3.1.2 干旱影响植物的细胞膜透性 | 第16-17页 |
1.3.2 植物适应干旱的主要机理 | 第17-18页 |
1.3.2.1 抗氧化防御系统对植物干旱胁迫的响应 | 第17页 |
1.3.2.2 干旱诱导蛋白对植物干旱胁迫的响应 | 第17-18页 |
1.4 HKT蛋白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1.4.1 HKT蛋白的结构 | 第18-19页 |
1.4.2 HKT蛋白家族的功能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5 本论文的背景依据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1.5.1 本论文的背景依据 | 第21-22页 |
1.5.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7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24页 |
2.1.2 载体与菌株 | 第24页 |
2.1.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1.4 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7-39页 |
2.2.1 高粱SbHKT1;4转运Na~+/K~+关键位点突变实验 | 第27-36页 |
2.2.1.1 含特定突变位点的目的基因获得以及凝胶回收 | 第27-30页 |
2.2.1.2 载体构建 | 第30-31页 |
2.2.1.3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、筛选 | 第31-32页 |
2.2.1.4 酵母互补试验 | 第32-33页 |
2.2.1.5 农杆菌电激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| 第33-34页 |
2.2.1.6 蛋白亚细胞定位 | 第34页 |
2.2.1.7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| 第34-35页 |
2.2.1.8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及表型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2.2 高粱SbHKTs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耐旱性分析 | 第36-39页 |
2.2.2.1 干旱处理方法 | 第36页 |
2.2.2.2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36-39页 |
2.3 数据分析软件及网站 | 第39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9-53页 |
3.1 高粱HKT基因Na~+/K~+转运关键位点分析 | 第39-47页 |
3.1.1 突变位点的设计及突变基因的获得 | 第39-41页 |
3.1.1.1 突变位点的设计 | 第39-40页 |
3.1.1.2 含特定突变位点的SbHKT1;4的获得 | 第40-41页 |
3.1.2 突变基因的功能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1.2.1 突变后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1.2.2 突变后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| 第42-44页 |
3.1.2.3 酵母功能互补验证 | 第44页 |
3.1.2.4 突变基因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盐胁迫表型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2 SbHKTs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耐旱性分析 | 第47-53页 |
3.2.1 不同水分胁迫对供试植株渗透调节物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2.2 供试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各指标的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2.3 供试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| 第50-52页 |
3.2.4 供试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各指标隶属函数值分析 | 第52页 |
3.2.5 各指标与供试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耐旱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53-58页 |
4.1 讨论 | 第53-56页 |
4.1.1 高粱SbHKT1;4基因钠/钾转运关键位点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1.2 高粱SbHKTs具有提高植株抗旱性的功能 | 第54-56页 |
4.1.2.1 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响应 | 第54-55页 |
4.1.2.2 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| 第55-56页 |
4.1.2.3 高粱SbHKTs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耐旱性评价 | 第56页 |
4.2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4.2.1 结论 | 第56-57页 |
4.2.2 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