输气管道内检测技术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天然气长输管道内检测的重要性 | 第9-10页 |
1.2 管道检测技术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射线检测技术 | 第10页 |
1.2.2 热像显示技术 | 第10-11页 |
1.2.3 涡流检测技术 | 第11页 |
1.2.4 超声检测技术 | 第11-12页 |
1.2.5 漏磁检测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3 吉林油田天然气储运系统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管道漏磁检测技术原理 | 第16-20页 |
2.1 漏磁检测原理及特点 | 第16页 |
2.2 高清晰度漏磁内检测器结构 | 第16-20页 |
第三章 长-松管道内检测技术方案 | 第20-37页 |
3.1 长岭—松原输气管道概况 | 第20-24页 |
3.1.1 管道技术参数 | 第20页 |
3.1.2 输送天然气气质 | 第20-21页 |
3.1.3 长岭首站工艺 | 第21-22页 |
3.1.4 松原末站工艺 | 第22-24页 |
3.2 管道清管技术方案 | 第24-33页 |
3.2.0 管道清管重要意义 | 第24页 |
3.2.1 长岭—松原输气管道内部污物情况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2.2 清管器的选用 | 第25-28页 |
3.2.3 清管水力学计算 | 第28-29页 |
3.2.4 清管器投运次序及次数 | 第29页 |
3.2.5 清管器(检测器)的运行监测 | 第29-30页 |
3.2.6 清管故障处置技术措施 | 第30-33页 |
3.3 清管器(检测器)的发送和接收技术 | 第33-35页 |
3.3.0 准备工作 | 第33页 |
3.3.1 长岭站发送清管器(检测器) | 第33-34页 |
3.3.2 松原站接收清管器(检测器) | 第34-35页 |
3.4 检测器试验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长-松管道内检测过程 | 第37-45页 |
4.1 清管过程 | 第37页 |
4.2 管道变形检测 | 第37-39页 |
4.2.1 检测时间表 | 第38页 |
4.2.2 变形检测过程 | 第38-39页 |
4.2.3 变形检测器运行速度曲线图 | 第39页 |
4.3 管道漏磁腐蚀检测 | 第39-41页 |
4.3.1 检测时间表 | 第40页 |
4.3.2 漏磁腐蚀检测过程 | 第40页 |
4.3.3 检测器运行速度曲线 | 第40-41页 |
4.4 开挖验证 | 第41-45页 |
第五章 内检测结果及评价 | 第45-53页 |
5.1 变形检测结果 | 第45页 |
5.2 检测结果 | 第45页 |
5.2.1 检测成果总结 | 第45页 |
5.3 金属损失缺陷(ML) | 第45-49页 |
5.3.1 内部金属损失缺陷 | 第46-47页 |
5.3.2 外部金属损失缺陷 | 第47-49页 |
5.4 管道当前完整性情况评价 | 第49-53页 |
5.4.1 完整性评价使用的方法及维护维修判据 | 第49-50页 |
5.4.2 完整性评价结论 | 第50页 |
5.4.3 再检测周期及维护维修 | 第50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