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烈塑性滚压梯度超细晶结构的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42页 |
1.1 引言 | 第17-18页 |
1.2 滚压技术研究概况 | 第18-20页 |
1.2.1 新型滚压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2.2 工艺参数优化 | 第19-20页 |
1.2.3 复合滚压工艺 | 第20页 |
1.3 表面纳米化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| 第20-27页 |
1.3.1 纳米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| 第20-22页 |
1.3.2 表面纳米化技术的原理及制备方法 | 第22-27页 |
1.4 表面纳米化材料微观结构特点 | 第27-28页 |
1.4.1 梯度分布结构 | 第27-28页 |
1.4.2 表层强织构 | 第28页 |
1.5 表面纳米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28-40页 |
1.5.1 力学性能研究 | 第28-30页 |
1.5.2 摩擦磨损性能 | 第30-33页 |
1.5.3 电化学腐蚀性能 | 第33-39页 |
1.5.4 纳米材料热稳定性 | 第39-40页 |
1.6 课题的来源、背景和主要内容 | 第40-42页 |
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| 第42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42页 |
2.2 SPB实验装置和原理 | 第42-44页 |
2.3 SPB工艺参数的设计 | 第44-45页 |
2.4 试验材料 | 第45-46页 |
2.5 显微组织结构分析方法 | 第46-49页 |
2.5.1 X射线衍射仪 | 第46-48页 |
2.5.2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48-49页 |
2.5.3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49页 |
2.6 性能测试方法 | 第49-52页 |
2.6.1 表面粗糙度 | 第49-50页 |
2.6.2 显微硬度测试 | 第50页 |
2.6.3 微动磨损性能测试 | 第50-51页 |
2.6.4 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 | 第51-52页 |
2.6.5 热稳定性测试 | 第52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三章 面心立方金属梯度超细晶结构表征及细化机理 | 第54-69页 |
3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2 梯度纳米晶铜微观组织形貌 | 第54-62页 |
3.2.1 横截面微观组织结构 | 第54-56页 |
3.2.2 不同层深的微观组织结构 | 第56-57页 |
3.2.3 表面及次表层微观组织结构 | 第57-59页 |
3.2.4 XRD测试晶粒尺寸及织构分析 | 第59-62页 |
3.3 梯度亚微米晶纯铜微观结构表征 | 第62-64页 |
3.3.1 横截面及不同层深的微观形貌 | 第62-64页 |
3.3.2 表面微观组织形貌观察 | 第64页 |
3.4 中层错能fcc晶体结构金属细化机理 | 第64-6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四章 体心立方金属梯度超细晶结构表征及细化机理 | 第69-76页 |
4.1 引言 | 第69-70页 |
4.2 梯度超细晶纯铁的微观组织形貌 | 第70-72页 |
4.2.1 横截面及表面微观形貌观察 | 第70-71页 |
4.2.2 XRD谱线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3 高层错能bcc晶体结构金属细化机理 | 第72-7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 剧烈塑性滚压对面心立方金属性能的影响 | 第76-109页 |
5.1 引言 | 第76页 |
5.2 剧烈塑性滚压对纯铜表面质量的影响 | 第76-80页 |
5.3 梯度超细晶铜沿厚度方向显微硬度分布 | 第80-82页 |
5.4 梯度超细晶铜抗微动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| 第82-92页 |
5.4.1 干摩擦条件 | 第82-88页 |
5.4.2 油润滑条件 | 第88-92页 |
5.5 剧烈塑性滚压对纯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| 第92-100页 |
5.5.1 开路电位试验 | 第92-93页 |
5.5.2 动电位极化试验 | 第93-97页 |
5.5.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| 第97-99页 |
5.5.4 点蚀试验 | 第99-100页 |
5.6 梯度超细晶结构表层残余应力分布 | 第100-102页 |
5.7 梯度超细晶铜的热稳定性研究 | 第102-107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第六章 剧烈塑性滚压对体心立方金属性能的影响 | 第109-138页 |
6.1 引言 | 第109-110页 |
6.2 剧烈塑性滚压对纯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| 第110-113页 |
6.3 梯度超细晶铁显微硬度沿深度的变化 | 第113-114页 |
6.4 剧烈塑性滚压对纯铁抗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 | 第114-128页 |
6.4.1 干摩擦状态 | 第114-122页 |
6.4.2 油润滑状态 | 第122-128页 |
6.5 梯度超细晶铁电化学腐蚀性能分析 | 第128-135页 |
6.5.1 塔菲尔曲线分析 | 第128-132页 |
6.5.2 点蚀试验分析 | 第132-133页 |
6.5.3 奈奎斯特图及等效电路分析 | 第133-134页 |
6.5.4 活性梯度超细晶结构金属腐蚀机理 | 第134-135页 |
6.6 剧烈塑性滚压对纯铁压缩残余应力的影响 | 第135-136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36-138页 |
结论 | 第138-141页 |
主要工作与结论 | 第138-139页 |
本文创新性成果 | 第139-140页 |
展望与设想 | 第140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5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5-156页 |
致谢 | 第156-157页 |
附件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