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特种铁路论文--独轨铁路论文

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车桥耦合振动仿真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单轨交通系统简介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的特点第14-15页
    1.3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发展历史和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发展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发展现状第16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17-18页
第2章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桥梁结构的选型设计第18-38页
    2.1 轨道梁设计原则及选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轨道梁设计原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轨道梁钢结构选型设计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德国悬挂式单轨桥梁结构的自振特性研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悬挂式单轨的桥梁结构形式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直线段和曲线段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第20-23页
    2.3 悬挂式轨道梁结构设计准则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轨道梁校核准则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轨道梁技术参数和标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轨道梁的主要设计荷载第25-26页
    2.4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轨道梁结构的设计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轨道梁结构有限元设计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不同跨度对轨道梁的影响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钢板厚度对轨道梁的影响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轨道梁结构设计方案第31-32页
    2.5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桥墩结构的设计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不同桥墩高度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不同桥墩半径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不同桥墩钢板厚度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2.6 悬挂式单轨桥梁结构设计方案第34-37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3章 多体动力学原理及车辆模型的建立第38-50页
    3.1 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SIMPACK多体动力学建模基础第40-42页
    3.2 悬挂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模型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转向架的构造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车辆拓扑结构图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车辆基本结构及简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车辆模型定位参数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轮胎模型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SIMPACK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第47-48页
    3.3 悬挂式单轨车辆的自振频率第48-4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4章 车-桥耦合动力仿真分析的软件实现第50-59页
    4.1 车-桥耦合动力分析现状第50页
    4.2 桥梁动力学方程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桥梁结构动力学建模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桥梁动力子结构法及主自由度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ANSYS子结构分析步骤第52-53页
    4.3 多体系统(MBS)和有限元(FE)的耦合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桥梁弹性结构导入接口FEMBS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车-桥耦合分析的实现第54页
    4.4 轨道不平顺模拟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国家A级标准路面不平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美国六级谱不平顺第56-58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5章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车-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第59-80页
    5.1 车辆及桥梁响应评价标准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悬挂式单轨车辆的安全性及运行品质评价标准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桥梁动力响应评价标准第62-66页
    5.2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桥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第6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工程概况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车辆速度的影响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轨道不平顺的影响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列车编组的影响第76-79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结论与展望第80-83页
致谢第83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图的半监督分类算法研究
下一篇:剧烈塑性滚压梯度超细晶结构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