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Extended Abstract | 第8-22页 |
变量注释表 | 第22-23页 |
1 绪论 | 第23-3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24-3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31-33页 |
2 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覆岩破断失稳规律 | 第33-56页 |
2.1 松河煤矿煤层群赋存特征 | 第33-35页 |
2.2 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| 第35-42页 |
2.3 山体赋存对煤层群开采的影响 | 第42-46页 |
2.4 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相似模拟 | 第46-5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3 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采动裂隙演化规律 | 第56-64页 |
3.1 煤层群开采裂隙分布规律 | 第56-59页 |
3.2 煤层群混合开采采动裂隙发育的分形规律 | 第59-61页 |
3.3 煤层群混合开采采动裂隙发育的影响因素 | 第61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4 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 | 第64-82页 |
4.1 煤层群开采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案 | 第64-65页 |
4.2 煤层群开采应力场分布规律 | 第65-73页 |
4.3 煤层群开采塑性区分布规律 | 第73-78页 |
4.4 煤层群开采采动应力场的影响规律 | 第78-8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5 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顶底板控制与支护参数确定 | 第82-107页 |
5.1 煤层群混合开采顶底板赋存状态 | 第82-84页 |
5.2 煤层群混合开采顶底板结构力学模型 | 第84-94页 |
5.3 松河煤矿煤层群混合开采工作面顶板控制 | 第94-97页 |
5.4 松河煤矿煤层群混合开采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 | 第97-99页 |
5.5 3 | 第99-10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6 主要结论及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08页 |
6.3 论文展望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5-11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