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居住建筑论文--传统住宅(民居)论文

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6页
1 绪论第18-34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研究对象、范围及意义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对象——干栏建筑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范围——西南地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的学术价值第20-21页
    1.2 干栏建筑的研究概况综述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人文社科类的相关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建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概况的总结第25-26页
    1.3 研究构架的提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——将干栏建筑的研究体系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构架——五个层面的研究与三个层次的区划第26-27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干栏建筑的谱系进行区划研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通过区系类型的特征对比总结干栏建筑的嬗变规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运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来考察干栏建筑的文化特征第28页
    1.5 田野调察与实证分析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调查路线与范围的制定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调查的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2-34页
2 干栏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第34-70页
    2.1 从世界栅居文化看干栏的发生与演变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广泛性——世界栅居文化的分布情况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同源性——巢居、栅居的发生与演变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原始性——世界栅居形态的原始特征第40-43页
    2.2 东南亚与中国构成的亚太栅居文化圈第43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族源关系——东南亚民族与中国古代民族的渊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文化指标——东南亚与中国南方的文化共同特征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栅居文化——“长脊短檐”现象及栅居特质的分化第51-57页
    2.3 中国干栏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第57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主流的建筑形式——先秦的干栏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建筑形态差异化——汉代的干栏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非主流的少数派——汉以后的干栏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源泉之一——干栏的价值与作用第66-70页
3 西南地域文化下的干栏建筑文化区第70-108页
    3.1 西南地域文化区的空间范围及特征第7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文化地理学上的西南地域范围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西南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构成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西南地域文化的三大亚文化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西南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化格局第80-82页
    3.2 西南地域文化下的干栏建筑文化区第82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形式文化的指标——“架空”与“楼居”的基本特征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三大核心区——干栏建筑文化区的空间范围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文化的边缘——干栏建筑文化区的文化环境特征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山地与峡谷——干栏建筑文化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第93-99页
    3.3 干栏建筑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原因第99-10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坚守的内核——羁縻制度与土司自治下原生文化的延续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强势的文化——政策性移民与改土归流至上而下的影响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空间的挤压——移民走廊与交通孔道对区域格局的影响第104-108页
4 西南地区干栏建筑的区系类型及其特征第108-212页
    4.1 西南地区干栏建筑的谱系区划研究第108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建筑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之关系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干栏建筑体系谱系区划综合依据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三大干栏核心区对应的三大区系第112-116页
    4.2 原始的干栏——滇云系第116-1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滇云系干栏的文化地理环境及其两大地域支系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灿若星河——滇西南支系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第119-1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氐羌一脉——滇西北支系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第135-1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天地初开——滇云系干栏中保留的原始建筑意象第139-144页
    4.3 嬗变的干栏——黔桂系第144-1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黔桂系干栏的文化地理环境及其三大地域支系第145-1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古韵犹存——滇黔桂支系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第148-1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地居之形——黔南支系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第157-1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更上层楼——湘黔桂支系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第173-1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楼居之变——黔桂系干栏中空间与形态的嬗变第180-183页
    4.4 蜕化的干栏——武陵系第183-20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武陵系干栏的文化地理环境及两大类型支系第187-18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形制完备,局部楼居——乡土支系的建筑类型及特征第188-20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灵活自由,创造空间——城镇支系的建筑类型及特征第201-20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蜕形留意——武陵系干栏对干栏建筑文化与技术的传承第206-207页
    4.5 小结:从区系类型特征看西南地区干栏建筑的嬗变规律第207-212页
5 干栏文化区的聚落文化景观第212-256页
    5.1 人地关系——干栏聚落与地理环境的互动第212-2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环境认知——干栏聚落文化的生态观念第213-21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环境适应——干栏聚落的地理应对策略第215-21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立体分布——干栏聚落选址的地理类型第216-230页
    5.2 文化整合——干栏聚落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第230-2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聚落的根基——土地制度与经济生活第231-2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聚落的结构——社会组织与公共活动第234-2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聚落的灵魂——宗教信仰与精神生活第236-240页
    5.3 文化景观——干栏聚落的物质形态与特征第240-2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景观的生成——文化进程中的干栏聚落生长机制第240-2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景观的形态——干栏聚落的空间结构与平面布局第243-2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景观的要素——住宅、公共建筑与宗教建筑第248-256页
6 干栏建筑的营造学研究第256-284页
    6.1 木结构的启蒙——干栏中的“叉手”结构第256-2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原始的空间营造——叉手第257-2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叉手结构干栏的屋架形式第259-2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叉手结构干栏的细部构造第263-267页
    6.2 木结构的机巧——干栏中的“穿斗”结构第267-27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精妙的治木之术——穿斗第267-2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穿斗结构干栏的屋架特征第269-2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穿斗结构干栏的细部构造第272-275页
    6.3 干栏建筑匠作文化的地域性关联与差异第275-2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营建习俗——族群集体创作的抒情诗第275-27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技术传承——专业性与非专业性并存第277-28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装饰艺术——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审美第280-283页
    6.4 小结匠作文化机制的“同”与具体民俗内容的“异”第283-284页
7 结语——西南地区干栏建筑的多样性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第284-286页
致谢第286-288页
参考文献第288-294页
后记第294-295页

论文共2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芦荟叶皮β-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和功能基团研究
下一篇:三峡库区消落带耐水淹植物疏花水柏枝抗氧化胁迫的物质基础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