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3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| 第13-25页 |
2.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| 第13-19页 |
2.1.1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提出 | 第13页 |
2.1.2 绿色基础设施及相关概念 | 第13-17页 |
2.1.3 相关概念辨析及本文研究范畴 | 第17-19页 |
2.2 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 | 第19-21页 |
2.2.1 社会效益 | 第19-20页 |
2.2.2 生态效益 | 第20页 |
2.2.3 经济效益 | 第20-21页 |
2.3 绿色基础设施措施 | 第21-25页 |
2.3.1 城市规划尺度 | 第21-23页 |
2.3.2 场地设计尺度 | 第23-24页 |
2.3.3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绿色基础设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2页 |
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3.1.1 发展历程 | 第25-26页 |
3.1.2 理论研究 | 第26-27页 |
3.1.3 实践研究 | 第27页 |
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7-29页 |
3.2.1 理论研究 | 第27-28页 |
3.2.2 实践研究 | 第28-29页 |
3.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3.1 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不够完善 | 第29页 |
3.3.2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对外连接性研究不足 | 第29页 |
3.3.3 绿色基础设施的评价体系研究不够深入 | 第29页 |
3.3.4 国内实践中绿色基础设施措施的应用不足 | 第29-30页 |
3.4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| 第30-32页 |
3.4.1 构建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评价体系 | 第30页 |
3.4.2 强调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性 | 第30页 |
3.4.3 绿色基础设施多种措施的实践应用 | 第30-31页 |
3.4.4 完善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相关案例分析 | 第32-42页 |
4.1 英国卡莱尔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| 第32-34页 |
4.1.1 项目概况 | 第32页 |
4.1.2 案例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1.3 借鉴意义 | 第33-34页 |
4.2 英国伦敦东部绿网 | 第34-35页 |
4.2.1 项目概况 | 第34页 |
4.2.2 案例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2.3 借鉴意义 | 第35页 |
4.3 美国纽约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| 第35-37页 |
4.3.1 项目概况 | 第36页 |
4.3.2 案例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3.3 借鉴意义 | 第37页 |
4.4 北京海淀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| 第37-40页 |
4.4.1 项目概况 | 第38页 |
4.4.2 案例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4.3 借鉴意义 | 第40页 |
4.5 广东省绿道网络规划 | 第40-42页 |
4.5.1 项目概况 | 第40页 |
4.5.2 案例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5.3 借鉴意义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北京奥运会马拉松赛道周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实践 | 第42-71页 |
5.1 项目背景 | 第42-44页 |
5.1.1 项目概述 | 第42页 |
5.1.2 项目区位 | 第42-43页 |
5.1.3 上位规划 | 第43-44页 |
5.2 现状分析 | 第44-52页 |
5.2.1 周围环境 | 第44页 |
5.2.2 绿色基础设施功能分类评价 | 第44-51页 |
5.2.3 分析总结 | 第51-52页 |
5.3 规划目标 | 第52-53页 |
5.4 规划主题及理念 | 第53-54页 |
5.4.1 绿脉系统 | 第53页 |
5.4.2 漫生系统 | 第53-54页 |
5.5 规划布局 | 第54-56页 |
5.5.1 历史文脉功能区 | 第54-55页 |
5.5.2 城市海绵功能区 | 第55页 |
5.5.3 开放绿地功能区 | 第55-56页 |
5.5.4 城市绿道功能区 | 第56页 |
5.6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策略 | 第56-71页 |
5.6.1 历史文化廊道设计 | 第56-58页 |
5.6.2 绿色交通规划设计 | 第58-62页 |
5.6.3 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| 第62-68页 |
5.6.4 休闲体验规划设计 | 第68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1-73页 |
6.1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策略 | 第71-72页 |
6.1.1 分类规划绿色基础设施 | 第71页 |
6.1.2 运用绿色基础设施不同尺度下的多种技术手段 | 第71页 |
6.1.3 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性 | 第71-72页 |
6.2 讨论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附录A 周围环境分析 | 第79-80页 |
附录B 周围环境分类分析 | 第80-81页 |
附录C 规划布局 | 第81-82页 |
附录D 规划总图 | 第82-83页 |
附录E 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| 第83-84页 |
附录F 续脉活力体验区上位规划位置 | 第84-85页 |
附录G 续脉活力体验区整体规划位置 | 第85-86页 |
附录H 续脉活力体验区总体规划 | 第86-87页 |
附录I 续历史文脉体验设计图 | 第87-88页 |
附录J 续交通文脉体验设计图 | 第88-89页 |
附录K 服务设施设置图 | 第89-90页 |
附录L 续脉活力体验区种植规划图 | 第90-91页 |
附录M 续脉活力体验区植物配置模式图 | 第91-92页 |
附录N 设计展板 | 第92-9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