灾后民族社区变迁研究--以舟曲县城关社区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| 第8-10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8页 |
二、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三、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一、民族社区研究 | 第10-11页 |
二、民族社区变迁研究 | 第11-14页 |
三、灾后舟曲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民族社区变迁的理论分析 | 第17-22页 |
第一节 社区变迁的内容分析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社区变迁的动力来源分析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社区变迁的模式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舟曲县城关社区概况 | 第22-27页 |
第一节 舟曲县概况 | 第22页 |
一、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| 第22页 |
二、人口构成 | 第22页 |
第二节 舟曲近期自然灾害情况介绍 | 第22-24页 |
一、汶川地震 | 第22-23页 |
二、泥石流灾害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灾前舟曲县经济社会形貌 | 第24-25页 |
一、总体特点 | 第24-25页 |
二、灾前经济社会形貌 | 第25页 |
第四节 社区再生成 | 第25-27页 |
第四章 灾后民族社区要素变迁 | 第27-43页 |
第一节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| 第27-32页 |
一、基础设施建设 | 第27-30页 |
二、公共服务 | 第30-32页 |
第二节 居住格局 | 第32-34页 |
一、灾前居住格局 | 第32-33页 |
二、社区新居住格局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社区交往 | 第34-38页 |
一、救灾中的汉藏情谊 | 第34-35页 |
二、民族差异的淡化 | 第35-37页 |
三、汉藏学生互动 | 第37-38页 |
第四节 社区组织与管理 | 第38-43页 |
一、社区建设 | 第38-40页 |
二、社区组织 | 第40-43页 |
第五章 灾后民族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变迁 | 第43-54页 |
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的变迁 | 第43-45页 |
一、婚姻 | 第43-44页 |
二、家庭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生计方式变迁 | 第45-49页 |
一、受灾后城关社区生计资本概况 | 第45页 |
二、灾前生计方式 | 第45-46页 |
三、救灾和重建中的生计 | 第46-47页 |
四、重建结束后的生计 | 第47-48页 |
五、国家引导生计转型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生活方式 | 第49-51页 |
一、交往方式 | 第49页 |
二、生活习惯 | 第49-50页 |
三、科技产品 | 第50页 |
四、信息获取 | 第50页 |
五、娱乐休闲方式 | 第50-51页 |
第四节 生活理念 | 第51-54页 |
一、教育理念 | 第51-52页 |
二、卫生环保理念 | 第52页 |
三、防灾意识 | 第52-53页 |
四、审美与文化习俗 | 第53-54页 |
结语:对灾后民族社区变迁动力的思考 | 第54-58页 |
第一节 社区变迁的动力 | 第54-56页 |
一、自然环境 | 第54页 |
二、行政机制 | 第54-55页 |
三、市场机制 | 第55页 |
四、社会机制 | 第55-56页 |
五、个体参与 | 第56页 |
第二节 社区变迁的动力转换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