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总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20页 |
1.3.1 关键问题及预期目标 | 第15-16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及总体框架 | 第16-17页 |
1.3.4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评述 | 第20-30页 |
2.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| 第20页 |
2.1.1 证券化 | 第20页 |
2.1.2 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| 第20页 |
2.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理论 | 第20-26页 |
2.2.1 基本原理框架 | 第20-23页 |
2.2.2 典型运作流程 | 第23-26页 |
2.3 相关理论评述 | 第26-30页 |
2.3.1 制度创新 | 第26-27页 |
2.3.2 政府职能 | 第27-30页 |
第3章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30-50页 |
3.1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 | 第30-36页 |
3.1.1 发起人收益与成本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1.2 政府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1.3 投资者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1.4 中介服务机构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| 第36页 |
3.2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 | 第36-50页 |
3.2.1 市场基础 | 第36-37页 |
3.2.2 市场动力 | 第37-43页 |
3.2.3 市场环境 | 第43-48页 |
3.2.4 市场经验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案例介绍与借鉴启示 | 第50-64页 |
4.1 美国模式 | 第50-55页 |
4.1.1 演变与发展历史 | 第50-51页 |
4.1.2 运作模式 | 第51-52页 |
4.1.3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品设计 | 第52-53页 |
4.1.4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主要特点 | 第53-55页 |
4.2 加拿大模式 | 第55-56页 |
4.3 香港模式 | 第56页 |
4.4 其他国家模式 | 第56-57页 |
4.4.1 欧洲模式 | 第56-57页 |
4.4.2 日本模式 | 第57页 |
4.5 主要国家和地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比较 | 第57-60页 |
4.5.1 共同点 | 第57-59页 |
4.5.2 不同点 | 第59-60页 |
4.6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启示 | 第60-64页 |
4.6.1 成因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6.2 经验和启示 | 第61-64页 |
第5章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64-74页 |
5.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| 第64页 |
5.2 早期试点 | 第64-67页 |
5.3 “建元2005-1”实例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3.1 信贷组合观察模型 | 第68页 |
5.3.2 模型构建 | 第68-69页 |
5.3.3 数据选择 | 第69页 |
5.3.4 回归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4 试点重启 | 第70页 |
5.5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70-74页 |
5.5.1 运作模式设计 | 第71页 |
5.5.2 参与主体资质 | 第71-72页 |
5.5.3 监管框架建立 | 第72-74页 |
第6章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施方案及政策建议 | 第74-92页 |
6.1 方案设计 | 第74-82页 |
6.1.1 总体原则 | 第74页 |
6.1.2 “三步走”战略 | 第74-75页 |
6.1.3 运作模式设计 | 第75-82页 |
6.2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| 第82-92页 |
6.2.1 一级市场层面 | 第82-85页 |
6.2.2 二级市场层面 | 第85-92页 |
第7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果 | 第92页 |
7.2 存在不足 | 第92-93页 |
7.3 未来发展展望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