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| 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| 1.1.1 PM_(2.5) 的来源与形成 | 第9页 |
| 1.1.2 PM_(2.5)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| 第9-10页 |
| 1.1.3 PM_(2.5) 污染是当今大气环境与室内环境的焦点问题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1.2.1 室内外PM_(2.5) 污染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2.2 室内外PM_(2.5) 的相关性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1.2.3 PM_(2.5) 的传输机理 | 第14-15页 |
| 1.2.4 人体暴露评价 | 第15-16页 |
| 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1.4 本章小结 | 第17-19页 |
| 第2章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监测的实验方案 | 第19-29页 |
| 2.1 实测概况 | 第19-20页 |
| 2.1.1 建筑物外部环境 | 第19页 |
| 2.1.2 建筑物内部环境 | 第19-20页 |
| 2.2 采样方法 | 第20-23页 |
| 2.2.1 测试及评价依据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测点布置 | 第21-23页 |
| 2.3 监测内容及仪器 | 第23-27页 |
| 2.3.1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 | 第23-25页 |
| 2.3.2 室内外温湿度 | 第25-26页 |
| 2.3.3 室外气象参数 | 第26-27页 |
| 2.4 数据处理 | 第27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第3章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水平及其之间关系 | 第29-39页 |
| 3.1 室内外PM_(2.5) 污染现状 | 第29-31页 |
| 3.2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 | 第31-32页 |
| 3.3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周变化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3.4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月变化特征 | 第33-36页 |
| 3.5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水平之间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第4章 影响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关系的相关因素 | 第39-51页 |
| 4.1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4.2 室外风速 | 第40-42页 |
| 4.3 室外空气温度 | 第42页 |
| 4.4 室外空气相对湿度 | 第42-44页 |
| 4.5 室外风速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综合作用影响 | 第44-48页 |
| 4.5.1 室外PM_(2.5) 质量浓度 | 第44-46页 |
| 4.5.2 室内PM_(2.5) 质量浓度 | 第46-47页 |
| 4.5.3 室内外PM_(2.5) 质量浓度I/O比 | 第47-48页 |
| 4.6 其他因素 | 第48页 |
| 4.6.1 围护结构特性 | 第48页 |
| 4.6.2 室内污染源 | 第48页 |
| 4.7 本章小结 | 第48-51页 |
| 第5章 室内PM_(2.5) 暴露水平计算分析 | 第51-63页 |
| 5.1 室内PM_(2.5) 暴露水平计算分析方法 | 第51-53页 |
| 5.1.1 室内PM_(2.5) 暴露量 | 第51页 |
| 5.1.2 室内PM_(2.5) 质量浓度计算方法 | 第51-53页 |
| 5.2 实验概况 | 第53-55页 |
| 5.2.1 实测对象概况 | 第53-55页 |
| 5.2.2 实测仪器与方法 | 第55页 |
| 5.3 室内PM_(2.5) 暴露水平计算结果与对比 | 第55-58页 |
| 5.3.1 实测法 | 第55-56页 |
| 5.3.2 线性回归法 | 第56-57页 |
| 5.3.3 新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5.4 室内PM_(2.5) 暴露水平全年变化及其健康影响 | 第58-60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3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3-67页 |
| 6.1 主要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6.2 研究展望 | 第64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3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