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概论 | 第12-40页 |
| 1.1 纳米材料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1.2 碳点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1.3 碳点的制备方法 | 第14-19页 |
| 1.3.1 电弧切割法 | 第14页 |
| 1.3.2 激光消融法 | 第14-15页 |
| 1.3.3 电化学氧化法 | 第15页 |
| 1.3.4 硝酸回流法 | 第15-16页 |
| 1.3.5 模板法 | 第16页 |
| 1.3.6 微波合成法 | 第16-17页 |
| 1.3.7 水热法 | 第17-19页 |
| 1.4 碳点的性质 | 第19-25页 |
| 1.4.1 碳点的荧光性质 | 第19-21页 |
| 1.4.2 碳点的光稳定性 | 第21-22页 |
| 1.4.3 碳点的上转换荧光 | 第22-23页 |
| 1.4.4 碳点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 | 第23页 |
| 1.4.5 碳点的生物相容性与低细胞毒性 | 第23-25页 |
| 1.4.6 其他性能 | 第25页 |
| 1.5 碳点的应用 | 第25-32页 |
| 1.5.1 碳点的生物应用 | 第25-29页 |
| 1.5.2 碳点的光催化应用 | 第29-31页 |
| 1.5.3 碳点的离子检测 | 第31-32页 |
| 1.5.4 其他应用 | 第32页 |
| 1.6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| 第32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40页 |
| 第二章 以蔗糖为碳源制备碳点并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碳点发光性能的研究 | 第40-56页 |
| 2.1 引言 | 第40-42页 |
| 2.2 实验部分 | 第42-43页 |
| 2.2.1 实验原料与设备 | 第42页 |
| 2.2.2 碳点的制备过程 | 第42-43页 |
| 2.2.3 样品表征 | 第43页 |
| 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3页 |
| 2.3.1 结构、形貌及成分表征 | 第43-45页 |
| 2.3.2 不同pH值对合成的碳点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| 2.3.3 不同反应温度对合成的碳点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| 2.3.4 不同反应时间对合成的碳点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| 2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| 第三章 以松针为碳源制备碳点及其在细胞标记上的应用 | 第56-70页 |
| 3.1 引言 | 第56-58页 |
| 3.2 实验过程 | 第58-59页 |
| 3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58页 |
| 3.2.2 碳点的制备过程 | 第58-59页 |
| 3.2.3 碳点的细胞毒性测试和荧光标记 | 第59页 |
| 3.2.4 样品的表征 | 第59页 |
| 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6页 |
| 3.3.1 结构、形貌及成分的表征 | 第59-63页 |
| 3.3.2 光学性能的表征 | 第63-64页 |
| 3.3.3 碳点的细胞毒性测试 | 第64-65页 |
| 3.3.4 细胞的荧光标记 | 第65-66页 |
| 3.4 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| 第四章 S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| 第70-85页 |
| 4.1 引言 | 第70-71页 |
| 4.2 实验部分 | 第71-72页 |
| 4.2.1 实验材料与设备 | 第71-72页 |
| 4.2.2 S掺杂碳点的制备过程 | 第72页 |
| 4.2.3 样品的表征 | 第72页 |
| 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2-82页 |
| 4.3.1 结构、形貌及成分的表征 | 第72-75页 |
| 4.3.2 光学性能的表征 | 第75-78页 |
| 4.3.3 S掺杂碳点对铅离子Pb~(2+)的检测 | 第78-82页 |
| 4.4 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| 第五章 碳点/氧化锡纳米线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| 第85-97页 |
| 5.1 引言 | 第85-86页 |
| 5.2 实验过程 | 第86-87页 |
| 5.2.1 碳点的制备 | 第86-87页 |
| 5.2.2. 氧化锡纳米线的制备 | 第87页 |
| 5.2.3 碳点/氧化锡纳米线复合体系的组装 | 第87页 |
| 5.2.4 光催化过程 | 第87页 |
| 5.2.5 样品表征 | 第87页 |
| 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7-94页 |
| 5.3.1 结构、形貌及成分的表征 | 第87-91页 |
| 5.3.2 光学性能的表征 | 第91-92页 |
| 5.3.3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| 第92-94页 |
| 5.4 小结 | 第94-9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5-97页 |
| 第六章 碳点/立方氧化铈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研究 | 第97-108页 |
| 6.1 引言 | 第97-98页 |
| 6.2 实验过程 | 第98-99页 |
| 6.2.1 碳点的制备 | 第98页 |
| 6.2.2 立方氧化铈的制备 | 第98页 |
| 6.2.3 碳点/立方氧化铈复合体系的组装 | 第98页 |
| 6.2.4 光催化过程 | 第98页 |
| 6.2.5 样品表征 | 第98-99页 |
| 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9-105页 |
| 6.3.1 结构、形貌及成分的表征 | 第99-102页 |
| 6.3.2 光学性能的表征 | 第102页 |
| 6.3.3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| 第102-105页 |
| 6.4 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08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| 7.1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| 7.2 展望 | 第109-110页 |
| 学术成果 | 第110-112页 |
| 一 论文 | 第110-111页 |
| 二 参与课题 | 第111-112页 |
| 致谢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