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我国开放式股票基金发展现状及绩效评价理论 | 第16-23页 |
2.1 我国开放式股票基金发展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1.1 基金规模不断增加 | 第16页 |
2.1.2 基金管理人队伍迅速扩大 | 第16-17页 |
2.1.3 基金治理走向规范化 | 第17页 |
2.2 传统收益评价方法 | 第17页 |
2.2.1 基金单位净值及其增长率 | 第17页 |
2.2.2 基金累计净值及其增长率 | 第17页 |
2.3 风险评价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3.1 基金的方差和标准差 | 第17-18页 |
2.3.2 基金的 β 系数 | 第18页 |
2.3.3 基金的判定系数(2R ) | 第18页 |
2.4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评价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5 基金绩效管理能力评价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5.1 T-M模型 | 第20页 |
2.5.2 H-M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6 股票开放式基金绩效持续性评价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开放式股票基金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| 第23-35页 |
3.1 样本选取及其数据处理 | 第23-29页 |
3.1.1 样本基金的选取 | 第23-24页 |
3.1.2 数据区间的选取 | 第24-26页 |
3.1.3 收益率的计算方式 | 第26页 |
3.1.4 市场基准组合的构建 | 第26-28页 |
3.1.5 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3.2 样本基金的传统收益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 样本基金的风险状况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4 样本基金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评价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4.1 特雷诺指标 | 第33-34页 |
3.4.2 夏普指标 | 第34页 |
3.4.3 詹森指标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开放式股票基金绩效评价模型分析 | 第35-46页 |
4.1 T-M模型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1.1 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分析 | 第36页 |
4.1.2 基金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2 H-M模型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2.1 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.2 基金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3 基金绩效可持续能力分析 | 第39-4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46-49页 |
5.1 本文结论 | 第46-47页 |
5.1.1 基金收益状况良好,业绩两级分化严重 | 第46页 |
5.1.2 基金风险状况不良,基金经理风控能力较弱 | 第46-47页 |
5.1.3 基金绩效表现超越市场组合,风险收益性良好 | 第47页 |
5.1.4 基金管理者证券选择能力较弱,市场时机选择能力相对较强 | 第47页 |
5.1.5 基金绩效持续能力较差,历史绩效参考价值降低 | 第47页 |
5.2 对策建议 | 第47-49页 |
5.2.1 完善基金市场法制体系,加强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 | 第48页 |
5.2.2 提升理财投资能力,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| 第48页 |
5.2.3 提升投资产品认知,强化对市场的敏锐度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