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符号表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圆锥滚子超精研机理与特点 | 第12-14页 |
1.2.1 圆锥滚子超精研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2.2 圆锥滚子超精研特点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.1 超精研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圆锥滚子超精研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3 圆锥滚子超精研工艺应用 | 第17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20页 |
第2章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单位面积动态有效磨刃数研究 | 第20-32页 |
2.1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介绍 | 第20-21页 |
2.2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周向接触弧长分布状况 | 第21-24页 |
2.2.1 周向接触弧长介绍 | 第21-22页 |
2.2.2 周向接触弧长分布 | 第22-24页 |
2.3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单位面积动态有效磨刃数建模与分析 | 第24-30页 |
2.3.1 超精研油石介绍 | 第24-26页 |
2.3.2 单位面积动态有效磨刃数模型建立 | 第26-27页 |
2.3.3 单位面积动态有效磨刃数数值模拟 | 第27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油石与滚子接触特性研究 | 第32-51页 |
3.1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周向接触弧长建模与分析 | 第32-38页 |
3.1.1 周向接触弧长模型建立 | 第32-35页 |
3.1.2 周向接触弧长数值模拟 | 第35-38页 |
3.2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动态有效磨刃数建模与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2.1 动态有效磨刃数模型建立 | 第38-39页 |
3.2.2 动态有效磨刃数数值模拟 | 第39-43页 |
3.3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磨刃未变形切屑最大厚度建模与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3.1 磨刃未变形切屑最大厚度模型建立 | 第43-45页 |
3.3.2 磨刃未变形切屑最大厚度数值模拟 | 第45-48页 |
3.4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圆锥滚子粗糙度建模 | 第48-49页 |
3.4.1 粗糙度影响因素 | 第48-49页 |
3.4.2 圆锥滚子锥面粗糙度模型建立 | 第4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变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圆锥滚子凸度形成机理研究 | 第51-63页 |
4.1 变姿态贯穿式超精研介绍 | 第51-53页 |
4.2 油石与滚子接触线模型介绍 | 第53-54页 |
4.3 油石与滚子接触线模型分析 | 第54-61页 |
4.3.1 圆锥滚子小端接触线 | 第55-56页 |
4.3.2 圆锥滚子大端接触线 | 第56-57页 |
4.3.3 圆锥滚子中间部分接触线 | 第57页 |
4.3.4 圆锥滚子凸度形成机理 | 第57-6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5章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圆锥滚子锥面粗糙度实验 | 第63-67页 |
5.1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圆锥滚子锥面粗糙度模型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1.1 粗糙度介绍 | 第63页 |
5.1.2 圆锥滚子锥面粗糙度模型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圆锥滚子锥面粗糙度实验 | 第64-66页 |
5.2.1 实验设备介绍 | 第64-65页 |
5.2.2 实验数据及处理 | 第65-6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页 |
6.2 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