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6页 |
1.1 生物质和生物质能 | 第10-13页 |
1.1.1 生物质的组成 | 第10-12页 |
1.1.2 生物质能源利用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 生物质气化技术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固定床 | 第13-14页 |
1.2.2 流化床 | 第14页 |
1.2.3 气流床 | 第14-15页 |
1.3 生物质灰渣的理化性质 | 第15-20页 |
1.3.1 生物质灰渣的化学组成 | 第15-17页 |
1.3.2 生物质灰渣的熔融性 | 第17-18页 |
1.3.3 生物质灰渣的形态特征 | 第18-19页 |
1.3.4 生物质灰渣的利用 | 第19-20页 |
1.4 煤焦孔隙结构的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1.5 煤焦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 | 第20-24页 |
1.5.1 吸附质的选择 | 第21-22页 |
1.5.2 煤焦孔隙结构的模型描述 | 第22页 |
1.5.3 吸附理论概述 | 第22-24页 |
1.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生物质气化灰渣的理化性质研究 | 第26-49页 |
2.1 主要试验装置和仪器 | 第26页 |
2.2 试验部分 | 第26-35页 |
2.2.1 试验原料 | 第26-29页 |
2.2.2 样品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2.3 测试与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2.4 CO_2反应特性测试 | 第32-3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7页 |
2.3.1 气化灰渣的基本性质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3.2 气化灰渣的表面形态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3.3 气化灰渣的矿物组成及熔融性分析 | 第37-41页 |
2.3.4 气化灰渣的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| 第41-43页 |
2.3.5 气化灰渣残炭的CO_2气化反应特性分析 | 第43页 |
2.3.6 气化过程中稻秸秆不同化学组分的气化行为研究 | 第43-45页 |
2.3.7 干燥和预热解对稻秸秆CO_2气化活性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3章 煤焦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的构建 | 第49-65页 |
3.1 试验装置及仪器 | 第49页 |
3.2 试验部分 | 第49-55页 |
3.2.1 实验原料 | 第49-50页 |
3.2.2 样品的制备 | 第50-52页 |
3.2.3 原煤及煤焦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| 第52页 |
3.2.4 煤焦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 | 第52-53页 |
3.2.5 孔径计算方法 | 第53-54页 |
3.2.6 比表面积计算方法 | 第54页 |
3.2.7 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测试 | 第54页 |
3.2.8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| 第54-55页 |
3.3 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4页 |
3.3.1 煤焦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| 第55页 |
3.3.2 吸附等温线形态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3.3 孔径、比表面积分布及孔尺寸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3.4 比表面积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3.5 比表面积对煤焦的气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3.3.6 煤焦表面及孔隙结构的分形描述 | 第62-6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4章 全文总结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件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