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常用缩略词表 | 第21-22页 |
1 绪论 | 第22-40页 |
1.1 茶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特征 | 第22-25页 |
1.1.1 茶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| 第22-23页 |
1.1.2 茶园土壤酶活特征 | 第23-25页 |
1.2 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群落结构 | 第25-29页 |
1.2.1 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 | 第25-27页 |
1.2.2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| 第27-29页 |
1.3 茶园土壤氨氧化菌群和反硝化菌群 | 第29-31页 |
1.3.1 茶园土壤硝化作用菌群一氨氧化菌群 | 第29-30页 |
1.3.2 茶园土壤反硝化菌群 | 第30-31页 |
1.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| 第31-36页 |
1.4.1 基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1.4.2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| 第33-36页 |
1.5 研究背景、目的与内容 | 第36-40页 |
1.5.1 研究背景 | 第36-37页 |
1.5.2 研究目的 | 第37-38页 |
1.5.3 研究内容 | 第38-39页 |
1.5.4 技术路线 | 第39-40页 |
2 茶园等红壤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 | 第40-59页 |
2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9页 |
2.2.1 研究区域概况、样品采集 | 第41页 |
2.2.2 土壤化学性状分析 | 第41页 |
2.2.3 土壤DNA提取 | 第41-42页 |
2.2.4 土壤细菌和古菌丰度分析 | 第42-45页 |
2.2.5 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| 第45-48页 |
2.2.6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48-49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5页 |
2.3.1 土壤化学性状 | 第49-50页 |
2.3.2 土壤细菌和古菌丰度 | 第50页 |
2.3.3 土壤细菌群落 | 第50-53页 |
2.3.4 土壤古菌群落 | 第53-55页 |
2.3.5 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与土壤化学性状的关系 | 第55页 |
2.4 讨论 | 第55-58页 |
2.4.1 茶园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2.4.2 茶园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和古菌丰度的影响 | 第57页 |
2.4.3 茶园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3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研究 | 第59-76页 |
3.1 引言 | 第59-60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3页 |
3.2.1 研究区域概况、样品采集 | 第60页 |
3.2.2 土壤化学性状分析 | 第60页 |
3.2.3 土壤DNA提取 | 第60-61页 |
3.2.4 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| 第61页 |
3.2.5 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2.6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62-63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1页 |
3.3.1 土壤化学性状 | 第63-64页 |
3.3.2 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度 | 第64页 |
3.3.3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 | 第64-66页 |
3.3.4 分类学分析 | 第66-71页 |
3.4 讨论 | 第71-75页 |
3.4.1 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化学性状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3.4.2 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3.4.3 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3.4.4 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4 施肥处理下茶园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季节变化 | 第76-97页 |
4.1 引言 | 第76-7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7-82页 |
4.2.1 试验地点、试验设计和取样 | 第77-79页 |
4.2.2 土壤属性分析 | 第79页 |
4.2.3 DNA提取和qPCR分析 | 第79-81页 |
4.2.4 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分析 | 第81页 |
4.2.5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81-82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82-91页 |
4.3.1 茶园土壤化学性状 | 第82-84页 |
4.3.2 茶园土壤细菌和古菌的丰度 | 第84-85页 |
4.3.3 茶园土壤细菌和古菌amoA基因的丰度 | 第85-86页 |
4.3.4 茶园土壤反硝化功能酶基因的丰度 | 第86-87页 |
4.3.5 茶园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| 第87-89页 |
4.3.6 土壤属性和微生物丰度及群落之间的相关性 | 第89-91页 |
4.4 讨论 | 第91-96页 |
4.4.1 不同施肥处理下茶园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季节变化 | 第91-94页 |
4.4.2 不同施肥处理下茶园土壤AOA和AOB丰度的季节变化 | 第94-95页 |
4.4.3 不同施肥处理下茶园土壤反硝化功能酶基因丰度的季节变化 | 第95-9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5 不同水分条件下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高温条件的响应 | 第97-117页 |
5.1 引言 | 第97-98页 |
5.2 材料方法 | 第98-103页 |
5.2.1 试验地点和取样 | 第98页 |
5.2.2 土壤培养 | 第98页 |
5.2.3 土壤化学性状分析 | 第98页 |
5.2.4 土壤D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| 第98-99页 |
5.2.5 土壤细菌、古菌和真菌群落分析 | 第99-101页 |
5.2.6 数据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03-114页 |
5.3.1 土壤pH,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 | 第103页 |
5.3.2 土壤细菌、古菌和真菌丰度 | 第103-105页 |
5.3.3 土壤功能酶基因丰度 | 第105-107页 |
5.3.4 T-RFLP群落结构分析 | 第107-111页 |
5.3.5 土壤化学性状和微生物丰度及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 | 第111-114页 |
5.4 讨论 | 第114-116页 |
5.4.1 30%WFPS水分条件下,高温对茶园土壤细菌、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114页 |
5.4.2 55%和80%WFPS水分条件下,高温对茶园土壤细菌、古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| 第114-115页 |
5.4.3 高温对茶园土壤功能菌群、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6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6.1.1 茶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利用年限对土壤徽生物群落的影响 | 第117-118页 |
6.1.2 施肥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| 第118页 |
6.1.3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| 第118-119页 |
6.1.4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高温条件的响应 | 第119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119-120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41页 |
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