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多功能生物纳米探针用于癌症诊断与药物传输

中文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3页
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4-1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79页
    1.1 前言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纳米材料第16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量子点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QDs在分子病理学方面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QDs用于活细胞实时动态监测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3 QDs用于活体成像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磁性纳米颗粒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MNPs用于癌症治疗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MNPs用于磁共振成像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MNPs用于细胞标记与分选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金纳米粒子第27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金纳米球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金纳米棒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3 金纳米壳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4 金纳米笼、金纳米星及其它金纳米结构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脂质体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1 脂质体在纳米药物方面的应用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 脂质体/纳米材料复合载体在纳米药物方面的应用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聚合物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1 线性高分子聚合物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2 树枝状高分子聚合物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3 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4 敏感性高分子聚合物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介孔硅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.1 介孔硅的合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.2 介孔硅用于药物运输与可控释放第46-51页
    1.3 生物识别分子与功能化第51-6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物识别分子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Vitamin靶向分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凝集素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3 多糖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4 多肽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5 抗体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6 核酸适配体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功能化策略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非共价结合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共价结合第60-63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工作第63-6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5-79页
第二章 多层核壳结构的磁性荧光纳米探针用于靶细胞成像与芯片内分离第79-101页
    摘要第79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79-81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试剂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仪器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Fe_3O_4@SiO_2的合成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Fe_3O_4@SiO_2@QDs的合成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Fe_3O_4@SiO_2@QDs/聚多巴胺的合成及功能化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细胞培养和活性分析第85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85-9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磁性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基于聚多巴胺功能化平台构建靶向纳米探针第87-9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多功能纳米探针生物毒性评价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多功能纳米探针用于癌细胞成像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多功能纳米探针用于癌细胞芯片内标记与分离第94-97页
    2.4 结论第9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7-101页
第三章 DNA hybrid为纳米门的多功能介孔硅纳米载体用于药物靶向运输与可控释放第101-127页
    摘要第101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101-103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10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试剂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仪器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介孔硅包裹的量子点MSQDs的制备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MSQDs的功能化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多功能纳米载体AS1411-MSQDs-Dox-PEG的制备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药物释放实验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细胞培养和细胞活性分析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qRT-PCR分析第107-108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10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纳米载体的制备与表征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纳米载体用于miRNA触发的药物可控释放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纳米载体用于细胞内靶向传输和成像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细胞内miRNA触发的药物可控释放及治疗效果评估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基于微流控器件评估药物释放速度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第121-122页
    3.4 总结第122-12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23-127页
第四章 基于MNAzyme原位扩增技术的多功能纳米器件用于细胞内microRNA的多通道成像,逻辑运算和可控药物释放第127-157页
    摘要第127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127-129页
    4.2 实验步骤第129-1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试剂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仪器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介孔硅包裹的纳米金棒MSGRs的制备及功能化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MSGRs表面DNA修饰第1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MMSGRs纳米探针用于miRNA检测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药物释放实验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细胞内miRNA成像和药物可控释放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细胞培养和活性分析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qRT-PCR分析第134-135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135-1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于MNAzyme的多功能纳米器件MMSGRs的制备与表征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MMSGRs荧光探针用于miRNA检测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基于MMSGRs探针构建逻辑门用于癌症风险评估第140-1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MMSGRs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内miRNA成像第144-1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MMSGRs纳米载体用于miRNA触发的药物可控释放第147-152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152-15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53-157页
第五章 多重温度响应的智能纳米载体用于活体内热控吸收与microRNA/ATP介导的可控释放第157-185页
    摘要第157页
    5.1 前言第157-159页
    5.2 实验第159-1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试剂第159-1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仪器第1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纳米金棒GRs的制备与再生长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温敏聚合物的合成及功能化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智能纳米载体D/R/SNCs的制备第1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智能纳米载体D/R/SNCs的可控释放第163-1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智能纳米载体D/R/SNCs在细胞内的运输与可控释放第1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细胞培养和细胞活性分析第1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效率第164-1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0 小鼠活体实验第165-166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166-1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Y-motif的设计与miRNA触发的可控释放第166-1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智能纳米载体的制备和表征第169-1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智能纳米载体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第171-1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智能纳米载体在细胞内的传输与可控释放第173-1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智能纳米载体对不同细胞的治疗效果第178-1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智能纳米载体在活体内的传输与抗肿瘤效果评估第179-181页
    5.5 结论第181-18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82-185页
结论与展望第185-187页
附录第187-189页
致谢第189-190页

论文共1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国际品牌形象本土化中的字体设计转化研究
下一篇:港式服装风格的兴衰及其对我国服装设计借鉴意义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