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1页 |
1.1 选题 | 第7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1.1.2 文献综述 | 第7-9页 |
1.2 研究范围和对象 | 第9页 |
1.3 研究的学术价值 | 第9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第2章 徽州民居平面和构架 | 第11-40页 |
2.1 术语和编号系统 | 第11-18页 |
2.1.1 徽州“一堂两厢”、“楼上厅”和“落地大厅”比较 | 第11-13页 |
2.1.2 徽州大木构架术语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1.3 编号系统 | 第14-18页 |
2.2 住宅平面和构架 | 第18-28页 |
2.2.1 住宅平面和大木构架演变 | 第18-23页 |
2.2.2 构架类型划分 | 第23-28页 |
2.3 祠堂平面和构架 | 第28-39页 |
2.3.1 祠堂平面和大木构架演变 | 第28-30页 |
2.3.2 构架类型划分 | 第30-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徽州穿斗式大木构架特殊做法 | 第40-77页 |
3.1 抬梁层叠思维和穿斗连架思维的融合 | 第40-49页 |
3.1.1 北方抬梁架中的穿斗因素 | 第40-41页 |
3.1.2 徽州穿斗架中的“抬梁”因素 | 第41-49页 |
3.2 祠堂平房构架与《营造法式》、《营造法原》厅堂比较研究 | 第49-50页 |
3.3 祠堂平房构架的间架配置 | 第50-51页 |
3.4 明清大木构架的时代特征 | 第51-76页 |
3.4.1 柱和柱础 | 第51-54页 |
3.4.2 梁额 | 第54-60页 |
3.4.3 斗栱和挑头方出檐 | 第60-70页 |
3.4.4 出挑 | 第70页 |
3.4.5 楼房构架楼面承重 | 第70-72页 |
3.4.6 屋顶构架 | 第72-7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4章 尺度 | 第77-99页 |
4.1 徽州常用营造尺 | 第77-78页 |
4.2 徽州大木构架设计模数 | 第78-95页 |
4.2.1 住宅平面和构架设计模数 | 第79-84页 |
4.2.2 祠堂平面和构架设计模数 | 第84-95页 |
4.3 平面设计尺度总结 | 第95-96页 |
4.4 构架设计尺度总结 | 第96-9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5章 大木匠师与大木构架 | 第99-112页 |
5.1 大木匠师工作领域和现状 | 第99-100页 |
5.2 图纸和施工系统 | 第100-108页 |
5.2.1 地盘图、侧样图和丈杆 | 第100-102页 |
5.2.2 榫卯节点研究 | 第102-106页 |
5.2.3 冬瓜梁的制作 | 第106-108页 |
5.3 相关木构架技艺 | 第108-112页 |
5.3.1 传统工具和现代工具的结合 | 第108页 |
5.3.2 套夹 | 第108-110页 |
5.3.3 模版的使用 | 第110-112页 |
第6章 总结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