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共生的秩序: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态与路径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导论第14-27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选题缘由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与述评第16-23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研究现状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研究述评第22-23页
    三、研究的思路与分析框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研究的思路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分析框架第23-24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资料来源第25页
    五、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创新之处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不足之处第26-27页
第一章 治理生态:乡村治理的一种分析视角第27-57页
    一、提出背景第27-3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中国步入一个治理主义时代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中国进入一个生态主义时代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、中国乡村的治理何以可能第33-34页
    二、理论基础第34-4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治理理论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生态理论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、"行动—结构"互构理论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5、共生理论第43-45页
    三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核心概念——治理生态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基本命题第49-52页
    四、治理生态理论的价值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回答了治理理论的中国价值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深化了治理理论的关系研究主题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开创了治理研究的新视角第55-57页
第二章 发展与变迁:中国乡村治理生态的历史演绎第57-74页
    一、传统社会时期的乡村治理生态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宗族自治的内生秩序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、"编户齐民"的外生秩序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、以士绅为连接的"礼治秩序"第61-62页
    二、动荡社会时期的乡村治理生态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乡村自治与行政下乡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乡村发动与政党进乡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士绅转型与宗族弱化第67-68页
    三、新中国以来的乡村治理生态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国家解构、统合社会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国家建构社会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国家培育市场第71-72页
    四、小结第72-74页
第三章 现实与困境:中国乡村治理生态的当代书写第74-91页
    一、村庄类型与研究样本的选择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村庄类型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研究样本的选择第76-78页
    二、乡村治理生态的现实描写与困境分析第78-89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传统秩序消解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3、文化心理结构离散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、乡镇政府职能缺位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、村"两委"职能错位第88-89页
    三、小结第89-91页
第四章 失衡与虚置:中国乡村治理生态困境的结构性分析第91-102页
    一、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"强国家——弱社会"的关系格局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"中央政府——乡镇政府——农民"的关系结构失衡第92-94页
    二、治理结构虚置第94-10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治理结构的双向弱化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行动动力的双重弱化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3、治理结构与行动分离第100-102页
第五章 共生与互构:中国乡村治理路径建构的实践与反思第102-135页
    一、宏观路径:治理主体与治理环境良性互构第102-11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案例:黔江生态移民工程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黔江生态移民实践的经验分析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3、理念启示:推进空间治理,建设拥有美好环境、美好生活的美丽乡村第108-112页
    二、中观路径:治理主体间良性互构第11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案例:白沙家庭联户代表制实践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"家庭联户代表制"的经验分析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   3、理念启示:培育强政府、强社会、强市场、强公民的治理主体第119-125页
    三、微观路径:治理行动与治理结构良性互构第125-13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案例:社区"开放空间技术"治理探索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社区"开放空间技术"治理的经验分析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3、理念启示:树立微结构、微机制、微项目、微参与的"微治理"意识第131-135页
参考文献第135-14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第146-147页
致谢第147页

论文共1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分馏塔顶循环回流油品腐蚀介质分析及缓蚀剂的筛选
下一篇:高温超导体和拓扑绝缘体的若干理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