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5-5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人与自然协调理念的相关研究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外滨水地区相关研究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相关研究第32-35页
    1.3 相关概念界定第35-4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滨水地区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广州旧城范围的界定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人与自然协调第47-49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1.5 研究框架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框架第52-53页
第2章 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下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历史演进第53-148页
    2.1 古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演进历程第53-10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广州旧城的初步产生时期(秦汉时期)第54-7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广州旧城的逐渐发展时期(唐宋时期)第71-8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广州旧城的基本成熟时期(明清时期)第86-9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古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启示第98-100页
    2.2 近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演进历程第10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近代广州旧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水系状况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近代广州旧城的滨水地区活动状况分析第10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近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启示第120-124页
    2.3 现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演进历程第12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现代广州旧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水系状况第126-1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现代广州旧城的滨水地区活动状况分析第135-1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现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启示第144-146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146-148页
第3章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理论建构第148-178页
    3.1 人与自然协调对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的启示第148-1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人与自然协调的内涵第148-1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人与自然协调视角下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第151-1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人与自然协调对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的意义第153页
    3.2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原则第153-1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共同演进、协调发展的整体原则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社会和谐、经济高效、自然良性循环的原则第155-1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"历时性"和"共时性"原则第156-158页
    3.3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体系建构第158-1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整体思维、价值观念、专业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建构第159-1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规划·建筑·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体系建构第162-1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"指导原则"、"多级策略"、"总结提炼"的层次化模式建构第164-176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176-178页
第4章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研究第178-260页
    4.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规划的现状特征第179-20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职能现状特征第179-1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第185-19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交通现状特征第197-20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空间现状特征第203-208页
    4.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职能的设计研究第208-21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自然生态优先第208-20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保护历史文化第209-21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提升城市活力第21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促进社会和谐第210-211页
    4.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土地利用的设计研究第211-2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控制保护水系网络用地空间第211-21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调整优化滨水地区用地功能与布局第216-2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合理调控滨水地区用地强度第221-2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倡导多样混合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第226-231页
    4.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交通的设计研究第231-2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减弱滨水地区过境交通的干扰性第232-23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增强滨水地区联系交通的可达性第236-2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保障滨水地区内部交通的连续性第244-250页
    4.5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空间的设计研究第250-2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凸显山水城一体的空间形态第250-2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突出以水系网络为主体的空间结构第254-25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意象第256-25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259-260页
第5章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设计研究第260-339页
    5.1 广州旧城滨水建筑的现状特征第261-2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功能与空间的现状特征第261-2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建筑形式的现状特征第265-2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建筑技术运用的现状特征第268-2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建筑文化内涵的现状特征第271-274页
    5.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功能调适与空间组合的设计研究第274-2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功能的保留拓展与重置第274-2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外部空间的组织第280-2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内部空间的组合第283-289页
    5.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形式表达与特色展现的设计研究第289-3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注重形体与尺度的处理第289-2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加强界面的塑造第294-2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突出建筑审美特色第298-300页
    5.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适宜技术与措施运用的设计研究第300-32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强调对自然要素的结合与利用第301-30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注重传统特色展现的技术第305-3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倡导节能环保与智能化技术第313-320页
    5.5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场所特征与文化内涵的设计研究第320-33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注重场所特征的展现第320-32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强调岭南建筑文化脉络的继承第327-33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反映岭南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第333-337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337-339页
第6章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景观设计研究第339-415页
    6.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景观的现状特征第340-35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广州旧城水系网络的现状特征第340-3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广州旧城河流廊道的现状特征第343-3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广州旧城绿化的现状特征第347-35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广州旧城人文景观的现状特征第350-355页
    6.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水系网络设计研究第355-3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塑造完整连续的水系网络第356-3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构建功能复合的水系网络第359-36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体现独特个性的水系网络第363-367页
    6.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河流廊道设计研究第367-38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注重水域的改善与恢复第368-3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增强护岸的多种功能第374-38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注重水陆缓冲带的合理建设第381-388页
    6.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绿化设计研究第388-40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构建完整多层级的绿化网络第388-39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加强绿化网络与水系网络的融合第391-39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建设各类绿化斑块第396-401页
    6.5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人文景观设计研究第401-41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突出滨水地区人文景观特征第402-40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营造人文景观网络第405-41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第411-414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414-415页
第7章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策略集成及提炼第415-437页
    7.1 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下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发展趋势——走向人与自然协调第415-42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第415-42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了广州旧城演变的历史过程第420-42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人与自然协调——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发展趋势第422-423页
    7.2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策略的综合集成第423-42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规划·建筑·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的综合集成第423-42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规划·建筑·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集成简表第427-42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一体化设计策略群是互联的、动态的、开放的体系第428页
    7.3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策略的总结提炼第428-43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价值取向的探索第429-43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稳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——水系网络为骨架的自然生态网络第431-43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有序活力的人类滨水活动——合理导控和积极促进各类滨水活动第433-43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延续多元的城市历史文脉——尊重城市历史和展现岭南文化第434-436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436-437页
结论第437-440页
参考文献第440-455页
    学术著作第440-444页
    学位论文第444-448页
    学术期刊文献第448-455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55-457页
致谢第457-458页
附件第458页

论文共4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汉语桥”选手语言表现研究--以2013年第六届“汉语桥”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为例
下一篇: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