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2.1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组成 | 第11-13页 |
2.1.1 纤维素 | 第11-12页 |
2.1.2 半纤维素 | 第12页 |
2.1.3 木质素 | 第12-13页 |
2.2 生物质的利用技术 | 第13-17页 |
2.2.1 转化为肥料 | 第13-14页 |
2.2.2 转化为饲料 | 第14页 |
2.2.3 转化为工业原料 | 第14-15页 |
2.2.4 转化为燃料 | 第15-17页 |
2.3 生物质液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| 第17-20页 |
2.3.1 热解液化 | 第17-18页 |
2.3.2 加氢液化 | 第18-20页 |
2.4 比较生物质利用技术比较 | 第20页 |
2.5 催化剂的选取 | 第20-23页 |
2.5.1 均相催化剂 | 第21页 |
2.5.2 非均相催化剂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MoS_2系列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| 第23-31页 |
3.1 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23-24页 |
3.1.1 实验仪器 | 第23-24页 |
3.1.2 实验试剂 | 第24页 |
3.2 催化剂的合成 | 第24-25页 |
3.2.1 MoS_2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| 第24页 |
3.2.2 制备掺杂Co、Ni的MoS_2催化剂 | 第24-25页 |
3.3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5-26页 |
3.3.1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25页 |
3.3.2 扫描电镜(SEM)与能量定量分析(EDS) | 第25-26页 |
3.3.3 透射电镜(TEM) | 第26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0页 |
3.4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6-28页 |
3.4.2 扫描电镜(SEM)与能量定量分析(EDS) | 第28-29页 |
3.4.3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9-3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秸秆的加氢液化条件的优化 | 第31-41页 |
4.1 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31-32页 |
4.1.1 实验仪器 | 第31-32页 |
4.1.2 实验试剂 | 第32页 |
4.2 秸秆的加氢液化实验 | 第32-33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4.3.1 秸秆的颗粒大小对加氢液化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4.3.2 反应温度对秸秆加氢液化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4.3.3 反应时间对秸秆加氢液化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3.4 反应初压对秸秆加氢液化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3.5 催化剂的加入量对秸秆加氢液化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3.6 溶剂比对秸秆加氢液化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3.7 改性的催化剂对秸秆加氢液化的影响 | 第3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生物油性质的分析 | 第41-55页 |
5.1 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41-42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2-45页 |
5.2.1 秸秆成分的检测 | 第42-43页 |
5.2.2 生物油的微观分析 | 第43页 |
5.2.3 生物油的宏观分析 | 第43-45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4页 |
5.3.1 秸秆的成分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3.2 生物油的密度与酸度 | 第46-47页 |
5.3.3 生物油的热值 | 第47-48页 |
5.3.4 生物油的粘度 | 第48-49页 |
5.3.5 生物油的FTIR图谱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3.6 生物油的GC-MS图谱分析 | 第50-5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5-56页 |
6.2 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