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导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选题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 选题的背景 | 第11页 |
(二) 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本选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8页 |
(一)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(二) 本选题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三、本选题的基本架构 | 第18-19页 |
四、本选题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一部分 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及建设的紧迫性 | 第21-35页 |
一、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 | 第21-24页 |
(一) 社区 | 第21-22页 |
(二) 农村社区 | 第22页 |
(三) 农村社区的功能 | 第22-24页 |
二、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| 第24-31页 |
(一)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| 第24-26页 |
(二)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| 第26-29页 |
(三)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| 第29-31页 |
三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| 第31-35页 |
(一) "三农"问题的解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| 第31-32页 |
(二) 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点 | 第32-35页 |
第二部分 农村社区建设在寿光市的开展 | 第35-49页 |
一、寿光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| 第35-40页 |
(一) 寿光市的概况 | 第35-36页 |
(二) 寿光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经济依托 | 第36-38页 |
(三) 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协调推进 | 第38-40页 |
二、寿光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 | 第40-46页 |
(一) 以人为本,农村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 | 第40-41页 |
(二) 因地制宜,农村社区建设的多种模式 | 第41-43页 |
(三) 规划先行,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| 第43-45页 |
(四) 完善服务,社区居民的红利共享 | 第45-46页 |
三、寿光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就 | 第46-49页 |
(一) 实现了城乡一体,均衡发展 | 第46-47页 |
(二) 实现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 | 第47页 |
(三) 实现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| 第47-48页 |
(四) 实现了农民综合满意程度的提高 | 第48-49页 |
第三部分 寿光市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49-63页 |
一、农村社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弱 | 第49-52页 |
(一) 社区居民生活成本升高 | 第49-51页 |
(二) 农村居民撤村并居意愿淡化 | 第51-52页 |
二、农村社区建设类型单一 | 第52-55页 |
(一) "一村一社区"数量过多,集聚效应差 | 第53页 |
(二) 社区户型单一,农民主体选择性弱 | 第53-54页 |
(三) 多元参与程度单一 | 第54-55页 |
(四) 社区集聚作用不明显 | 第55页 |
三、产业支撑能力弱,土地、拆迁等问题突出 | 第55-63页 |
(一) 土地流转速度慢,土地复垦效率低 | 第56-57页 |
(二) 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,"空心村"整治不明显 | 第57-59页 |
(三) 农村社区发展潜力不足 | 第59-63页 |
第四部分 寿光市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破解途径 | 第63-77页 |
一、科学合理,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期规划和论证工作 | 第63-65页 |
(一) 完善社区规划 | 第63-64页 |
(二) 做好宣传说明 | 第64-65页 |
二、建设为民,充分尊重农民的社区建设意愿 | 第65-70页 |
(一) 公平公正公开,打消群众疑虑 | 第65-67页 |
(二) 典型示范,逐步推广 | 第67-68页 |
(三) 方式灵活,不搞"一刀切" | 第68-70页 |
三、拓宽渠道,解决因社区建设而产生的难题 | 第70-73页 |
(一) 以问题为抓手,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问题 | 第70-71页 |
(二) 加快旧房拆迁和土地流转进程,发挥农村社区活力 | 第71-72页 |
(三) 倡导多元参与,解决资金来源困难 | 第72-73页 |
四、组织保障,强化农村社区的组织管理体制 | 第73-74页 |
(一)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| 第73-74页 |
(二) 积极推动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 | 第74页 |
五、文化投入,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| 第74-77页 |
(一)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| 第75页 |
(二) 积极构建文明农村社区 | 第75-77页 |
结束语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85-87页 |
附件 | 第87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