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白寨文化遗址公园规划设计
致谢 | 第4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1. 绪论 | 第9-1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0-11页 |
2. 文献综述及案例研究 | 第11-22页 |
2.1 遗址 | 第11-13页 |
2.1.1 遗址概念 | 第11页 |
2.1.2 遗址特征 | 第11-12页 |
2.1.3 遗址类型 | 第12-13页 |
2.2 公园 | 第13页 |
2.2.1 公园概念 | 第13页 |
2.2.2 公园类型 | 第13页 |
2.3 遗址公园 | 第13-15页 |
2.3.1 遗址公园的分类 | 第14页 |
2.3.2 遗址公园的功能 | 第14-15页 |
2.4 国内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及案例分析 | 第15-21页 |
2.4.1 国内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2.4.2 案例分析 | 第16-21页 |
2.5 小结 | 第21-22页 |
3. 遗址公园理论研究 | 第22-27页 |
3.1 遗址的保护及利用方式 | 第22-23页 |
3.1.1 遗址保护的原则 | 第22页 |
3.1.2 遗址的利用方式 | 第22-23页 |
3.2 文化的提炼与表达 | 第23-24页 |
3.2.1 文化的提炼 | 第23页 |
3.2.2 文化的表达 | 第23-24页 |
3.3 文化遗址公园设计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3.1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24页 |
3.3.2 生态性原则 | 第24页 |
3.3.3 文化性原则 | 第24页 |
3.3.4 场所精神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3.5 艺术性原则 | 第25页 |
3.4 文化遗址公园要素处理 | 第25-27页 |
3.4.1 地形的处理 | 第25页 |
3.4.2 道路的组织 | 第25-26页 |
3.4.3 植物的配置 | 第26页 |
3.4.4 小品设计 | 第26-27页 |
4. 郑州白寨文化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| 第27-64页 |
4.1 项目总体概述 | 第27-29页 |
4.1.1 区位分析 | 第27页 |
4.1.2 规划范围 | 第27-28页 |
4.1.3 遗址概况 | 第28页 |
4.1.4 规划目标 | 第28页 |
4.1.5 规划依据 | 第28-29页 |
4.2 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| 第29-35页 |
4.2.1 文物资源 | 第29-31页 |
4.2.2 社会条件 | 第31-33页 |
4.2.3 现状分析 | 第33页 |
4.2.4 管理条件 | 第33页 |
4.2.5 相关规划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3 总体规划设计 | 第35-41页 |
4.3.1 规划定位 | 第35-36页 |
4.3.2 总体规划设计 | 第36-37页 |
4.3.3 功能分区规划 | 第37-38页 |
4.3.4 景观结构规划 | 第38-39页 |
4.3.5 空间及视线规划 | 第39-40页 |
4.3.6 服务设施规划 | 第40-41页 |
4.4 专项规划 | 第41-54页 |
4.4.1 交通组织规划 | 第41-44页 |
4.4.2 场地竖向规划 | 第44-46页 |
4.4.3 种植配置规划 | 第46-50页 |
4.4.4 基础设施规划 | 第50-52页 |
4.4.5 综合防灾规划 | 第52-53页 |
4.4.6 管理运营规划 | 第53-54页 |
4.5 白寨文化遗址公园节点设计 | 第54-64页 |
4.5.1 商周文化广场 | 第54-56页 |
4.5.2 文化广场 | 第56-58页 |
4.5.3 仰韶文化广场 | 第58-60页 |
4.5.4 树荫广场 | 第60-61页 |
4.5.5 碑刻展示区 | 第61-64页 |
5. 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ABSTRACT | 第67-68页 |
附图 | 第69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