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9-11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老新党的后裔:曾虚白之生平 | 第16-26页 |
一、常熟的幼年时光 | 第17页 |
二、一半科员,一半记者:前真善美时期的曾虚白 | 第17-19页 |
三、一手翻译,一手创作:真善美时期的曾虚白 | 第19-20页 |
四、从“外行人”到“报界闻人”:《大晚报》时期的曾虚白 | 第20-22页 |
五、从记者到新闻官:后《大晚报》时期的曾虚白 | 第22-23页 |
六、政、学、业三栖:去台后的曾虚白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启蒙的追寻:曾虚白新闻思想之滥觞 | 第26-36页 |
一、新知识与新交往:幼年曾虚白的报刊体验 | 第26-28页 |
二、自由的警惕与理想的报章:圣约翰时期的校刊实践与思考 | 第28-30页 |
三、荣光与确定感:记者生涯初体会 | 第30-32页 |
四、精英化与去精英化的两歧性:主持《真善美》杂志时期的报刊认知 | 第32-34页 |
五、浓厚的精英主义与朦胧的自由主义:曾虚白早期新闻思想的总体特征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国家第一:曾虚白新闻思想之发展 | 第36-58页 |
一、一切求“新”:《大晚报》酝酿期曾虚白的新闻理念 | 第36-38页 |
二、“助战”与“搭桥”:曾虚白的战时报刊功能观 | 第38-40页 |
三、指导民众,还是报告新闻:曾虚白对于“报纸天职”的思考 | 第40-44页 |
四、“求知的战略”:《国际情报史》与曾虚白的“情报”观 | 第44-47页 |
五、兼顾内外:曾虚白的国际宣传观 | 第47-53页 |
六、由“专”而“通”:曾虚白新闻教育思想的变迁 | 第53-56页 |
七、断裂中的延续:危机下的国家主义取向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主义话语的多张面孔:去台后曾虚白新闻思想之延拓 | 第58-70页 |
一、“后知后觉”:去台后曾虚白的新闻职业观 | 第59-62页 |
二、“自由”的畸变:曾虚白的“社会责任论” | 第62-65页 |
三、变形的“公营”:新闻制度的“理想之境” | 第65-67页 |
四、唯“主义”不可辜负 | 第67-70页 |
余论 报刊·国家·主义:一个后五四知识人的选择 | 第70-77页 |
一、现代报刊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生成 | 第70-71页 |
二、启蒙的辩证与主义的竞争 | 第71-73页 |
三、大时代下的微小个体:曾虚白的抉择 | 第73-74页 |
四、未尽的余音:讨论与想象 | 第74-77页 |
附录一 曾虚白大事年表 | 第77-79页 |
附录二 关于《曾虚白自传》的几桩史实考订 | 第79-81页 |
一、关于幼年所读报刊之名称 | 第79页 |
二、关于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生卒年 | 第79页 |
三、关于《火炬》与《自由谈》(鲁迅)的笔仗 | 第79-80页 |
四、关于董显光离开《大陆报》的准确时间 | 第80-81页 |
附录三 在新与旧之间:从《魔窟》看青年曾虚白的内心世界 | 第81-89页 |
一、前言:“真善美”时期的曾虚白 | 第81-82页 |
二、为什么是《魔窟》? | 第82-84页 |
三、“牛鬼蛇神”讽时局:《魔窟》的书写 | 第84-88页 |
四、结语:青年曾虚白的思想世界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6页 |
后记 | 第96-99页 |
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