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一、关于媒介景观与政治仪式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二、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三、关于我国阅兵仪式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2-14页 |
一、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二、具体分析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| 第14-16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二、章节安排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阅兵景观中的媒介呈现方式 | 第16-26页 |
第一节 阅兵直播的电视语言:要素融合 | 第16-21页 |
一、直播镜头的多样化:创造表达新高度 | 第17-18页 |
二、现场解说的情感化表达:带入仪式时空 | 第18-20页 |
三、仪式音乐的嵌入:烘托仪式感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新闻节目的报道叙事:见人见史 | 第21-23页 |
一、历史事件的再现——以理服人 | 第21-22页 |
二、历史人物的刻画——以情动人 | 第22页 |
三、新闻直播报道——贯穿古今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议程设置层面:聚焦话题 | 第23-26页 |
一、“高语境”传播,推动议程设置下的全民参与热情 | 第23-24页 |
二、多媒体联动,实现“话题聚焦”的效果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阅兵景观中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 | 第26-37页 |
第一节 强化认同实质:家国一体的镜像体验与区别“他者” | 第26-29页 |
一、镜像体验下的“家国一体”观感 | 第26-27页 |
二、认同实质上的强化:区别“他者”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建立认同关联:共同的历史记忆、相同的情感能量 | 第29-33页 |
一、回忆过往与记录当下,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 | 第29-32页 |
二、基层民众的深层渗透,积聚情感能量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延伸认同视角:强化主流意识,塑造和平大国形象 | 第33-37页 |
一、象征符号组合,强化“强军”的主流意识 | 第34-35页 |
二、头尾呼应,塑造“和平发展”的大国形象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阅兵景观中国家认同的社会传播效应 | 第37-46页 |
第一节 抗战记忆的沉淀与再书写 | 第37-40页 |
一、抗战老兵的情感再现 | 第37-38页 |
二、亲历者后代记忆的传承 | 第38-39页 |
三、抗战史的再书写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个人与国家的纠葛与融合 | 第40-43页 |
一、个人与国家的情感纠葛 | 第40-42页 |
二、镜像体验缩短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| 第42-43页 |
三、融合的源头:反抗外辱、民族独立 | 第43页 |
第三节 重塑国家形象中“认可”与“质疑”的交织 | 第43-46页 |
一、认可阅兵合法性与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| 第44页 |
二、质疑“秀肌肉”与极度民族主义的误读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结论:超越纪念的阅兵景观 | 第46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