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NO_x的排放现状及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2.1 NO_x的排放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NO_x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3 NO_x的产生机理与脱除技术 | 第15-18页 |
1.3.1 NO_x的产生机理 | 第15-17页 |
1.3.2 NO_x的脱除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4 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研究现状 | 第18-24页 |
1.4.1 常见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 | 第18-21页 |
1.4.2 铁矿石尾矿的排放现状、危害及其化学成分 | 第21-23页 |
1.4.3 马钢南山矿的尾矿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5.1 选题依据 | 第24页 |
1.5.2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6 课题研究意义及其创新点 | 第25-27页 |
1.6.1 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1.6.2 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| 第27-38页 |
2.1 实验试剂与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1.1 实验试剂与材料 | 第27页 |
2.1.2 实验设备与测量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8-29页 |
2.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与仪器 | 第29-33页 |
2.3.1 粒径分析(LDPSA) | 第29-30页 |
2.3.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(XRF) | 第30页 |
2.3.3 比表面积及其孔径分析(BET) | 第30-31页 |
2.3.4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31-32页 |
2.3.5 扫描电镜分析(SEM) | 第32页 |
2.3.6 热重分析(TGA) | 第32-33页 |
2.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| 第33-37页 |
2.4.1 配气系统 | 第34-35页 |
2.4.2 SCR反应段 | 第35页 |
2.4.3 气体检测处理装置 | 第35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8-46页 |
3.1 激光粒径(LDPSA)结果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2 X射线荧光光谱(XRF)结果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3 比表面积及孔径(BET)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 X射线衍射(XRD)结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5 扫描电镜(SEM)结果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6 热重(TGA)分析结果 | 第43-44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铁矿石尾矿制备催化剂脱硝性能实验研究 | 第46-58页 |
4.1 实验装置气密性及配气稳定性检验 | 第46-47页 |
4.2 催化剂性能评价 | 第47-55页 |
4.2.1 空白实验对比 | 第47-48页 |
4.2.2 尾矿粒径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2.3 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2.4 NO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2.5 O_2浓度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.6 空速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7 铁含量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4.3 掺杂MnO_2对催化效率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催化剂失活测试及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| 第58-65页 |
5.1 实验 | 第58页 |
5.1.1 实验试剂与材料 | 第58页 |
5.1.2 实验设备与测量仪器 | 第58页 |
5.1.3 实验装置 | 第58页 |
5.2 铁矿石尾矿制备催化剂催化还原NO失活测试 | 第58-59页 |
5.3 铁矿石尾矿制备催化剂催化还原NO的动力学研究 | 第59-64页 |
5.3.1 NO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3.2 进口NH_3浓度的影响 | 第61页 |
5.3.3 进口O_2浓度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5.3.4 反应活化能计算 | 第62-6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