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7-1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7-9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7-8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三、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一)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 | 第15-33页 |
一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| 第15-19页 |
(一) 基于我国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现状 | 第15-17页 |
(二) 基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化大趋势 | 第17-19页 |
二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| 第19-27页 |
(一)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观 | 第19-21页 |
(二) 当代西方生态思想 | 第21-23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 | 第23-27页 |
三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历程 | 第27-33页 |
(一) 绿色发展理念的酝酿阶段:任正定县到福州市领导期间 | 第27-29页 |
(二)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阶段:任福建、浙江及上海领导期间 | 第29-30页 |
(三) 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阶段: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 | 第30-33页 |
第二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| 第33-45页 |
一、倡导“绿水青山”的生态理念 | 第33-36页 |
(一)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| 第33-35页 |
(二) 国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 | 第35-36页 |
二、确保“绿色发展”的生态经济 | 第36-38页 |
(一)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| 第36-37页 |
(二)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| 第37-38页 |
三、助推“生态红线”的法律制度 | 第38-40页 |
(一) 生态红线是国家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| 第38-39页 |
(二) 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| 第39-40页 |
四、宣传“生态兴则文明兴”的生态文化 | 第40-45页 |
(一) 建设“天蓝、地绿、水净”的“美丽中国”的宏伟目标 | 第41-42页 |
(二) 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 | 第42-45页 |
第三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特点 | 第45-50页 |
一、坚定的民生立场 | 第45-46页 |
二、综合的创新方法 | 第46-47页 |
三、深厚的文化底蕴 | 第47-49页 |
四、宽广的国际视野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| 第50-55页 |
一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| 第50-52页 |
(一)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 | 第50-51页 |
(二) 深化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51-52页 |
二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| 第52-55页 |
(一) 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,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| 第52-53页 |
(二) 有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,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| 第53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