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9-19页 |
0.1 选题缘起 | 第9-10页 |
0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0.3 研究方法与创新 | 第15页 |
0.4 概念界定 | 第15-19页 |
0.4.1 南方 | 第15页 |
0.4.2 少数民族 | 第15-16页 |
0.4.3 乡规民约 | 第16-19页 |
第1章 南方少数民族乡规民约的生成背景和历史演变 | 第19-33页 |
1.1 南方少数民族乡规民约的生成背景 | 第19-27页 |
1.1.1 地理因素——特殊的地理环境 | 第19-21页 |
1.1.2 思想基础——特殊的民族文化信仰 | 第21-25页 |
1.1.3 制度因素——国家法的缺位 | 第25-27页 |
1.2 南方少数民族乡规民约的历史演变 | 第27-33页 |
1.2.1 传统性乡规民约——独立发展阶段 | 第27-28页 |
1.2.2 式微性乡规民约——国家法由介入到挤压阶段 | 第28-31页 |
1.2.3 新型性乡规民约——全新发展阶段 | 第31-33页 |
第2章 南方少数民族乡规民约的实施 | 第33-60页 |
2.1 实施主体 | 第35-37页 |
2.1.1 羌族“老民” | 第35-36页 |
2.1.2 彝族“德古” | 第36页 |
2.1.3 瑶族“石牌头人” | 第36页 |
2.1.4 侗族“款首” | 第36-37页 |
2.1.5 苗族“理老” | 第37页 |
2.2 实施程序 | 第37-46页 |
2.2.1 调解和判决 | 第37-42页 |
2.2.2 惩罚方式 | 第42-46页 |
2.3 实施效果及其原因 | 第46-51页 |
2.3.1 实施效果 | 第46-49页 |
2.3.2 原因分析 | 第49-51页 |
2.4 实施特点 | 第51-60页 |
2.4.1 自治性 | 第51-53页 |
2.4.2 恢复性 | 第53-55页 |
2.4.3 重惩罚轻教化 | 第55-60页 |
第3章 南方少数民族乡规民约的价值评析 | 第60-69页 |
3.1 积极价值 | 第60-66页 |
3.1.1 维护社会秩序 | 第60-62页 |
3.1.2 裨助文化传承 | 第62-64页 |
3.1.3 弥补国家法不足 | 第64-66页 |
3.2 消极影响 | 第66-69页 |
3.2.1 窒息诉讼意识 | 第67-68页 |
3.2.2 抑制权利意识 | 第68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