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选题目的 | 第8-9页 |
1.1.3 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3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1.3.1 环境污染 | 第12-13页 |
1.3.2 政府管制 | 第13页 |
1.3.3 治理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.2 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现行治理模式 | 第16-20页 |
2.1 主要环境问题 | 第16-18页 |
2.1.1 大气污染问题 | 第16页 |
2.1.2 淡水污染问题 | 第16-17页 |
2.1.3 海洋污染问题 | 第17页 |
2.1.4 土壤污染问题 | 第17页 |
2.1.5 小结 | 第17-18页 |
2.2 针对主要环境问题的现行治理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2.1 政府干预型环境治理模式 | 第18页 |
2.2.2 市场激励型环境治理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2.3 公众参与型环境治理模式 | 第19页 |
2.3 小结 | 第19-20页 |
3 合作治理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7页 |
3.1 合作治理模式的概念 | 第20页 |
3.2 合作治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3.2.1 市场失灵与环境污染问题 | 第20-23页 |
3.2.2 政府失灵与环境污染问题 | 第23-24页 |
3.3 合作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3.1 环境问题复杂性的需要 | 第24页 |
3.3.2 参与主体多元性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3.3.3 合作过程动态性的推动 | 第25页 |
3.3.4 成功实践案例的印证 | 第25-27页 |
4 案例分析 | 第27-31页 |
4.1 温州市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7页 |
4.2 温州市环境污染现状 | 第27-28页 |
4.3 温州市环境污染治理实践 | 第28-29页 |
4.4 温州市环境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| 第29-30页 |
4.5 小结 | 第30-31页 |
5 合作治理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与对策 | 第31-36页 |
5.1 坚持环境污染治理中政府的主导地位 | 第31-32页 |
5.2 注重发挥环境污染治理中市场的调节作用 | 第32-33页 |
5.3 发挥环境污染治理中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优势 | 第33页 |
5.4 健全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制化建设 | 第33-34页 |
5.5 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体系 | 第34-36页 |
6 结束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