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-长6段深水砂体成因与储层主控因素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3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20页 |
1.2.1 深水重力流砂体成因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2 致密砂岩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3 研究区勘探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1.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| 第21页 |
1.6 主要的成果与创新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3-28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与构造背景 | 第23页 |
2.2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| 第23-26页 |
2.3 延长组沉积与地层特征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砂体成因与沉积模式 | 第28-57页 |
3.1 研究区古地理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2 砂体成因标志 | 第29-42页 |
3.2.1 岩相特征与解释 | 第30-36页 |
3.2.2 岩相组合与测井相特征 | 第36-39页 |
3.2.3 砂岩结构特征 | 第39-42页 |
3.3 砂体成因类型 | 第42-43页 |
3.3.1 重力流沉积触发条件 | 第42页 |
3.3.2 砂体成因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4 典型井与砂体主要成因分析 | 第43-47页 |
3.4.1 典型井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4.2 砂体主要成因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5 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| 第47-48页 |
3.5.1 顺物源方向剖面 | 第47-48页 |
3.5.2 垂直源方向剖面 | 第48页 |
3.6 砂体与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| 第48-54页 |
3.7 沉积模式 | 第54-57页 |
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| 第57-78页 |
4.1 岩石学特征 | 第57-62页 |
4.1.1 骨架颗粒组分及结构特征 | 第57-59页 |
4.1.2 填隙物特征 | 第59-62页 |
4.2 储集空间特征 | 第62-66页 |
4.2.1 储集空间类型 | 第62-64页 |
4.2.2 孔隙类型组合特征 | 第64-66页 |
4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66-68页 |
4.3.1 常规孔渗特征 | 第66-67页 |
4.3.2 覆压孔渗特征 | 第67-68页 |
4.4 孔隙结构分析 | 第68-75页 |
4.4.1 常规压汞分析 | 第68-71页 |
4.4.2 恒速压汞分析 | 第71-73页 |
4.4.3 CT扫描分析 | 第73-74页 |
4.4.4 核磁共振分析 | 第74-75页 |
4.5 储层分类 | 第75-78页 |
第5章 成岩作用特征 | 第78-93页 |
5.1 成岩作用类型 | 第78-87页 |
5.2 成岩作用的控制因素 | 第87-89页 |
5.3 差异化成岩演化路径与储层成因 | 第89-93页 |
5.3.1 差异化成岩演化路径 | 第89-91页 |
5.3.2 储层形成机理 | 第91-93页 |
第6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| 第93-107页 |
6.1 储层岩石学特征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93-96页 |
6.1.1 骨架颗粒成分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93-95页 |
6.1.2 粘土矿物成分对储层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6.2 沉积对储层控制 | 第96-99页 |
6.2.1 砂体成因对储层分布的影响 | 第96页 |
6.2.2 砂体成因对物性的影响 | 第96-99页 |
6.3 裂缝对储层的控制 | 第99-100页 |
6.4 有利区域预测 | 第100-107页 |
6.4.1 储层测井识别 | 第100-103页 |
6.4.2 有利储层发育区预测 | 第103-107页 |
结论 | 第107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20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