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7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7页 |
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7-8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1.3.1 创办家庭农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| 第8-9页 |
1.3.2 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问题及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| 第9页 |
1.3.3 农地“非粮化”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 | 第9-10页 |
1.3.4 农地“非粮化”的对策研究 | 第10页 |
1.3.5 文献述评 | 第10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1.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3-16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3页 |
2.1.1 家庭农场含义与特征 | 第13页 |
2.1.2“非粮化”概念和范围界定 | 第1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3-16页 |
2.2.1 农业家庭营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2.2 土地适度规模经济理论 | 第14页 |
2.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4页 |
2.2.4 机会成本理论 | 第14-16页 |
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“非粮化”现状及原因分析 | 第16-19页 |
3.1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“非粮化”现状分析 | 第16页 |
3.1.1 土地流转导致的“非粮化”现状 | 第16页 |
3.1.2 家庭农场非粮作物经营现状 | 第16页 |
3.2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“非粮化”的原因分析 | 第16-19页 |
3.2.1 种植粮食的比较经济效益低 | 第17-18页 |
3.2.2 我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较小 | 第18页 |
3.2.3 相关法律法规对家庭农场土地用途不清晰 | 第18页 |
3.2.4 地方政府对种粮的支持和鼓励程度低 | 第18-19页 |
第四章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“非粮化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19-27页 |
4.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| 第19-20页 |
4.2 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 | 第20-22页 |
4.3 模型构建 | 第22页 |
4.4 模型估计结果与实证分析 | 第22-27页 |
第五章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过度“非粮化”的防范对策分析 | 第27-30页 |
5.1 完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制度 | 第27页 |
5.2 引导土地流转优先流向家庭农场,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 | 第27-28页 |
5.3 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| 第28页 |
5.4 加强家庭农场经营监督管理,适当使用行政干预措施 | 第28-29页 |
5.5 逐步建立粮食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,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| 第29-30页 |
结语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3页 |
附录 | 第33-35页 |
致谢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