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7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7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3 理论基础 | 第8-9页 |
1.3.1 产业结构理论 | 第8页 |
1.3.2 产业发展理论 | 第8页 |
1.3.3 规模经济理论 | 第8-9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1.5 创新之处 | 第9-10页 |
1.5.1 研究内容创新 | 第9-10页 |
1.5.2 研究视角创新 | 第10页 |
1.6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0页 |
1.7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5页 |
2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| 第15-21页 |
2.1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进程 | 第15-16页 |
2.2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进程 | 第16-21页 |
2.2.1 从1949至 1978年:改革开放前发展时期 | 第18页 |
2.2.2 从1978至 1984年:改革开放发展时期 | 第18-19页 |
2.2.3 从1985至 1997年:供销体制改革时期 | 第19页 |
2.2.4 从1997至 2006年:生猪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| 第19-20页 |
2.2.5 从2007至今: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时期 | 第20-21页 |
3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 | 第21-26页 |
3.1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1-24页 |
3.1.1 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| 第21页 |
3.1.2 适度规模养殖呈现较强发展势头 | 第21-22页 |
3.1.3 托管模式受到关注 | 第22页 |
3.1.4 养殖成本不断提高 | 第22-23页 |
3.1.5 种源约束减缓 | 第23页 |
3.1.6 市场机制作用下猪周期波动趋缓 | 第23页 |
3.1.7 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与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| 第23-24页 |
3.2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现实困境 | 第24-26页 |
3.2.1 生猪产业公共基础薄弱 | 第24页 |
3.2.2 规模养殖水平与生产合作化程度不高 | 第24页 |
3.2.3 管理专业化水平亟需提升 | 第24-25页 |
3.2.4 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尚待优化 | 第25页 |
3.2.5 产销对接仍需强化 | 第25-26页 |
4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| 第26-31页 |
4.1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概论 | 第26-28页 |
4.1.1 经济发展水平 | 第26页 |
4.1.2 政策因素 | 第26-27页 |
4.1.3 价格因素 | 第27页 |
4.1.4 自然环境及突发事件因素 | 第27页 |
4.1.5 饲料生产因素 | 第27-28页 |
4.1.6 替代产品因素 | 第28页 |
4.2 江西生猪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| 第28-31页 |
4.2.1 研究方法 | 第28页 |
4.2.2 数据来源 | 第28-29页 |
4.2.3 实证分析 | 第29-31页 |
5 国际生猪产业发展典型实践与经验启示 | 第31-37页 |
5.1 美国生猪产业发展实践与经验启示 | 第31-33页 |
5.1.1 美国生猪产业发展实践 | 第31-32页 |
5.1.2 美国生猪产业对江西生猪产业发展的启示 | 第32-33页 |
5.2 丹麦生猪产业发展实践与经验启示 | 第33-37页 |
5.2.1 丹麦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| 第33-35页 |
5.2.2 丹麦生猪产业发展对江西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6 促进江西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| 第37-40页 |
6.1 重视良种繁育,跳出种源依赖 | 第37页 |
6.2 实施全产业链管理,重视协同发展 | 第37页 |
6.3 建立生猪期货市场,完善价格保险制度 | 第37-38页 |
6.4 发展家庭猪场,注重环境保护 | 第38页 |
6.5 重视人才培养与管理托管,强化组织协作 | 第38页 |
6.6 对接市场,完善产业优化整合与关联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