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9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2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(一)新型农民的内涵 | 第12页 |
(二)新型农民素质 | 第12-14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思想 | 第19-21页 |
一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| 第19页 |
二、列宁的农民教育思想 | 第19-20页 |
三、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 | 第20页 |
四、邓小平的农民教育思想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近年来中央文件关于培养新型农民的阐述 | 第21-23页 |
一、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| 第21页 |
二、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育计划 | 第21-22页 |
三、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河南省汝州市农民素质及新型农民培养现状 | 第23-28页 |
第一节 汝州市农民素质现状 | 第23-26页 |
一、农民观念意识现状 | 第23页 |
二、农民政治法律素质状况 | 第23-24页 |
三、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| 第24-25页 |
四、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现状 | 第25页 |
五、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水平现状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汝州市新型农民培养现状 | 第26-28页 |
一、汝州市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师资力量 | 第26页 |
二、汝州市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宣传 | 第26-27页 |
三、汝州市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保障机制 | 第27页 |
四、汝州市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监管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汝州市新型农民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28-33页 |
第一节 政策体系不完善 | 第28-29页 |
一、职责定位不明 | 第28页 |
二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缺失 | 第28-29页 |
三、培养政策的评价机制缺失 | 第29页 |
第二节“城乡分割”的政策影响 | 第29-30页 |
一、固化的户籍政策 | 第29页 |
二、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政策 | 第29-30页 |
三、显失公平的城乡政策 | 第30页 |
第三节 农民自身条件的制约 | 第30-33页 |
一、传统观念的约束 | 第31页 |
二、主体意识不强 | 第31页 |
三、维权能力不强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河南省汝州市新型农民培养对策的优化 | 第33-38页 |
第一节 完善新型农民培养政策及加强监管 | 第33-36页 |
一、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养的政策体系 | 第33-35页 |
二、加快新型农民培养的制度建设 | 第35页 |
三、增强新型农民培养政策实施的监督力度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优化新型农民培养体系 | 第36页 |
一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| 第36页 |
二、加强新型农民培养政策的评估 | 第36页 |
第三节 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 | 第36-38页 |
一、破除传统观念束缚 | 第36-37页 |
二、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| 第37页 |
三、为农民在实践中锻炼提供服务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附录:河南省汝州市关于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现状调研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