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单元机组建模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单元机组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超临界机组对象特性分析 | 第15-23页 |
2.1 引言 | 第15页 |
2.2 超临界与亚临界机组的特性差异 | 第15-17页 |
2.2.1 机组结构上的比较 | 第15-16页 |
2.2.2 机组技术特点的比较 | 第16页 |
2.2.3 控制系统的比较 | 第16-17页 |
2.3 超临界机组静态特性研究 | 第17-20页 |
2.3.1 制粉系统静态特性分析 | 第18页 |
2.3.2 锅炉汽水系统静态特性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.3 汽轮机系统静态特性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4 超临界机组动态特性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4.1 燃料量扰动下系统的动态特性 | 第20页 |
2.4.2 调门开度扰动下系统的动态特性 | 第20-21页 |
2.4.3 给水流量扰动下系统的动态特性 | 第21-2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建模研究 | 第23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23-24页 |
3.2 系统辨识的原理与方法 | 第24-29页 |
3.2.1 系统辨识的原理 | 第24页 |
3.2.2 辨识实验的选取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2.3 模型集的选取原则 | 第25-27页 |
3.2.4 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 | 第27-29页 |
3.3 现场历史数据选取及其预处理 | 第29-32页 |
3.3.1 现场历史数据的选取 | 第29-31页 |
3.3.2 现场历史数据的辨识预处理 | 第31-32页 |
3.4 超临界机组对象模型结构的确定 | 第32-34页 |
3.4.1 静态特性分析所得结论 | 第32-33页 |
3.4.2 动态特性分析所得结论 | 第33-34页 |
3.5 基于现场历史数据的模型辨识 | 第34-43页 |
3.5.1 传递函数模型的离散化 | 第34-35页 |
3.5.2 机组负荷的辨识 | 第35-37页 |
3.5.3 主蒸汽压力的辨识 | 第37-38页 |
3.5.4 中间点温度的辨识 | 第38-39页 |
3.5.5 辨识所得模型的检验 | 第39-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 | 第44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| 第44-49页 |
4.2.1 火电厂单元机组的几种基本控制结构 | 第44-46页 |
4.2.2 超临界机组炉跟机方式的控制系统结构 | 第46-47页 |
4.2.3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| 第47-49页 |
4.3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设计 | 第49-51页 |
4.3.1 多目标优化基本概念 | 第49-50页 |
4.3.2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案设计 | 第50-51页 |
4.4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仿真优化 | 第51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60-62页 |
5.1 本文总结 | 第60-61页 |
5.2 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