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电站接地改进及其对二次电缆电磁骚扰抑制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变电站电磁环境分析 | 第13-18页 |
2.1 变电站电磁搔扰源分类 | 第13-14页 |
2.2 电磁骚扰的耦合分析 | 第14-16页 |
2.2.1 雷击脉冲产生的电磁骚扰 | 第14-15页 |
2.2.2 短路故障产生的电磁骚扰 | 第15-16页 |
2.2.3 开关操作产生的电磁骚扰 | 第16页 |
2.3 变电站接地网超标原因 | 第16-17页 |
2.4 本章小节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接地网优化技术 | 第18-31页 |
3.1 拟合函数推导 | 第19-22页 |
3.1.1 上层土壤厚度对布置函数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3.1.2 反射系数对布置函数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3.1.3 接地网面积对布置函数的影响 | 第22页 |
3.1.4 最优b值的拟合 | 第22页 |
3.2 正方形接地网不等间距布置均压带 | 第22-24页 |
3.2.1 均匀土壤情况下接地网布置 | 第23-24页 |
3.2.2 非均匀土壤情况下接地网布置 | 第24页 |
3.3 矩形接地网不等间距布置均压带 | 第24-30页 |
3.3.1 长方形接地网各边分段数确定 | 第25-26页 |
3.3.2 均匀土壤情况下 | 第26-28页 |
3.3.3 非均匀土壤情况下 | 第28-30页 |
3.4 结论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垂直接地极的降阻作用 | 第31-42页 |
4.1 均匀土壤垂直接地极降阻作用 | 第31-38页 |
4.1.1 垂直接地极位置的选择 | 第31-33页 |
4.1.2 垂直接地极数量与长度的选择 | 第33-37页 |
4.1.3 在不同接地网面积下垂直接地极的利用 | 第37-38页 |
4.2 双层土壤垂直接地极降阻作用 | 第38-41页 |
4.2.1 反射系数 | 第38-39页 |
4.2.2 上层土壤厚度 | 第39-40页 |
4.2.3 垂直接地极长度 | 第40-41页 |
4.3 结论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110KV变电站优化实例 | 第42-54页 |
5.1 变电站接地参数计算 | 第42-43页 |
5.1.1 变电站接地网概况 | 第42-43页 |
5.1.2 接地参数计算及其分析 | 第43页 |
5.2 变电站改造优化方案 | 第43-45页 |
5.3 二次电缆骚扰电压的抑制 | 第45-53页 |
5.3.1 电缆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7页 |
5.3.2 雷电模型 | 第47-48页 |
5.3.3 雷电入侵计算方法 | 第48-49页 |
5.3.4 电磁干扰相关标准及限制 | 第49-51页 |
5.3.5 雷电入侵的影响计算结果 | 第51-53页 |
5.4.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4-56页 |
6.1 主要工作和结论 | 第54-55页 |
6.2 后续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