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1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1.4.2 研究创新点 | 第11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动画角色造型形象和方法论的概述 | 第13-18页 |
2.1 动画角色造型形象的内涵 | 第13-15页 |
2.2 动画角色造型形象构成的“结构” | 第15-16页 |
2.3 动画角色造型形象创作过程的“解构” | 第16-1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美国梦工厂动画角色造型形象的结构要素 | 第18-33页 |
3.1 梦工厂创作思维的叛逆与颠覆 | 第18-22页 |
3.1.1 梦工厂工作室与梦工厂动画公司 | 第18页 |
3.1.2 剧本以多视角塑造角色造型 | 第18-20页 |
3.1.3 创作主体以多种方式塑造角色造型形象 | 第20-22页 |
3.2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参照体系 | 第22-29页 |
3.2.1 参照物的符号化 | 第22-27页 |
3.2.2 意识形态的具象化 | 第27-29页 |
3.3 商业化为动画角色造型形象注活力 | 第29-32页 |
3.3.1 商业定位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3.2 技术革新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.3.3 跨境合作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美国梦工厂动画角色造型形象设计过程中的构思解构 | 第33-40页 |
4.1 梦工厂解构经典形象塑造动画角色造型形象 | 第33-34页 |
4.1.1 对迪士尼经典形象的解构 | 第33页 |
4.1.2 对其他经典影视形象的解构 | 第33-34页 |
4.1.3 对现实形象的解构 | 第34页 |
4.2 梦工厂解构故事塑造动画角色造型形象 | 第34-37页 |
4.2.1 对故事界限的解构 | 第34-35页 |
4.2.2 对故事局部颠覆的解构 | 第35-36页 |
4.2.3 对故事衍生挖掘的解构 | 第36-37页 |
4.3 梦工厂解构文化因素塑造动画角色造型形象 | 第37-38页 |
4.3.1 对动画角色折射文化精神的解构 | 第37页 |
4.3.2 对虚拟世界观下个体形象的解构 | 第37-38页 |
4.3.3 对时代精神塑造角色形象的解构 | 第3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美国梦工厂经典动画影片中动画角色造型形象的解构与重构 | 第40-46页 |
5.1 解构英雄角色重塑英雄形象 | 第40-41页 |
5.1.1 从完美人物向小人物转化 | 第40页 |
5.1.2 从赞颂英雄到调侃英雄转变 | 第40-41页 |
5.2 解构女性角色展现当代女性形象 | 第41-43页 |
5.2.1 脱离依附型角色向独立型转化 | 第41-42页 |
5.2.2 摆脱被动型角色向价值判断型转变 | 第42-43页 |
5.3 解构反派角色赋予多元性格 | 第43-44页 |
5.3.1 从非好即坏向不同立场转变 | 第43页 |
5.3.2 从一心为恶到重建自身价值转化 | 第43-44页 |
5.4 解构主角与配角完善角色搭配 | 第44-45页 |
5.4.1 颠覆正剧主角兼有配角幽默 | 第44-45页 |
5.4.2 逆袭式配角不输主角风采 | 第4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美国梦工厂的设计构思对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形象设计的启示 | 第46-52页 |
6.1 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形象现状分析 | 第46-47页 |
6.1.1“良莠不齐”的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形象 | 第46页 |
6.1.2《兔侠传奇》与《功夫熊猫》的角色造型形象比较 | 第46-47页 |
6.2 对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形象设计的启示 | 第47-50页 |
6.2.1 规避同质化 | 第47-48页 |
6.2.2 寻根本土文化元素 | 第48-49页 |
6.2.3 紧随时代潮流 | 第49页 |
6.2.4 塑造角色的灵性 | 第49-50页 |
6.2.5 艺术性与商业性统一 | 第50页 |
6.3 跨文化的桥梁——美国梦工厂与东方梦工厂 | 第50-51页 |
6.3.1 东方梦工厂的成立与意义 | 第50-51页 |
6.3.2 对于东方梦工厂的展望 | 第5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2页 |
展望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附录 1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8-59页 |
附录 2:美国梦工厂上映的动画影片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