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1.1 铁路隧道建设的重要性 | 第11页 |
| 1.2 国内外铁路隧道的建设状况 | 第11-12页 |
| 1.2.1 我国铁路隧道的建设状况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国外铁路隧道建设状况 | 第12页 |
| 1.3 铁路隧道建设的主要特征 | 第12-13页 |
| 1.4 软岩隧道变形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1.4.1 变形控制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1.4.2 极限位移与变形控制基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1.5 本文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2 天池坪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分析 | 第18-23页 |
| 2.1 工程概况 | 第18-19页 |
| 2.2 工程地质特征 | 第19-21页 |
| 2.2.1 地层岩性 | 第19-20页 |
| 2.2.2 地质构造 | 第20-21页 |
| 2.3 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1页 |
| 2.4 水文地质特征 | 第21-22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3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和位移反分析 | 第23-40页 |
| 3.1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分析 | 第23-34页 |
| 3.1.1 DK286+487断面拱顶下沉和水平位移量测 | 第23-28页 |
| 3.1.2 DK286+497断面拱顶下沉和水平位移量测 | 第28-34页 |
| 3.1.3 小结 | 第34页 |
| 3.2 隧道位移反分析 | 第34-39页 |
| 3.2.1 位移反分析概况 | 第34-36页 |
| 3.2.2 获取训练样本 | 第36-37页 |
| 3.2.3 预测位移终值 | 第37-39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4 隧道极限数值模拟和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 | 第40-55页 |
| 4.1 隧道围岩极限位移数值模拟 | 第40-52页 |
| 4.1.1 隧道围岩极限位移分析原理 | 第40-41页 |
| 4.1.2 有限元数值模拟 | 第41-43页 |
| 4.1.3 各施工阶段数值模拟 | 第43-50页 |
| 4.1.4 极限位移结果 | 第50-52页 |
| 4.2 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 | 第52-54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5 隧道仰拱衬砌变形控制和围岩加固注浆技术试验研究 | 第55-63页 |
| 5.1 隧道仰拱衬砌变形控制试验研究 | 第55-58页 |
| 5.1.1 现场施工情况 | 第55页 |
| 5.1.2 研究方案 | 第55-58页 |
| 5.1.3 结论 | 第58页 |
| 5.2 围岩加固注浆技术试验研究 | 第58-62页 |
| 5.2.1 研究方案 | 第58页 |
| 5.2.2 研究内容 | 第58-59页 |
| 5.2.3 研究过程 | 第59-61页 |
| 5.2.4 实验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6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| 第63-81页 |
| 6.1 天池坪隧道变形特征与支护措施 | 第63-65页 |
| 6.1.1 施工工法探讨 | 第63-64页 |
| 6.1.2 支护措施探讨 | 第64-65页 |
| 6.2 施工方法优选 | 第65-71页 |
| 6.2.1 优选原则 | 第65-66页 |
| 6.2.2 施工方法比拟 | 第66-71页 |
| 6.2.3 结论 | 第71页 |
| 6.3 台阶高度控制研究 | 第71-80页 |
| 6.3.1 建立模型 | 第71-72页 |
| 6.3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2-79页 |
| 6.3.3 结论 | 第79-80页 |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| 7.1 结论 | 第81-82页 |
| 7.2 展望 | 第82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