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背景及理论 | 第1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案情简介与争议焦点 | 第13-16页 |
2.1 基本案情介绍 | 第13-14页 |
2.2 法院判决结果与裁判要点 | 第14-16页 |
2.2.1 一审判决及裁判要点 | 第14-15页 |
2.2.2 二审判决及裁判要点 | 第15-16页 |
第3章 案件争议点 | 第16-19页 |
3.1 陈达文是否为适格的被告 | 第16-17页 |
3.1.1 原告朝阳公司主张陈达文是本案的被告 | 第16页 |
3.1.2 被告认为陈达文不是本案的被告 | 第16-17页 |
3.2 原告是否已经履行了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 | 第17页 |
3.2.1 原告认为其已经履行了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 | 第17页 |
3.2.2 陈达文认为原告不符合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 | 第17页 |
3.3 本案是否已过诉讼时效 | 第17-19页 |
3.3.1 原告认为本案于诉讼时效期间 | 第17-18页 |
3.3.2 被告认为本案已过诉讼时效期间 | 第18-19页 |
第4章 对本案股东代表诉讼被告适格问题的评析 | 第19-26页 |
4.1 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对股东代表诉讼中被告的规定及立法考量 | 第19-23页 |
4.1.1 公司法的规定以及立法考量 | 第19-21页 |
4.1.2 《民事案件案由规定》的相关规定及立法省思 | 第21-22页 |
4.1.3 《公司法》司法解释(四)(征求意见稿)相关规定及立法省思 | 第22-23页 |
4.2 主要理论分歧 | 第23-24页 |
4.2.1 自由(宽松)式被告范围 | 第23-24页 |
4.2.2 限制(严格)式被告范围 | 第24页 |
4.3 对本案被告适格问题的评析 | 第24-26页 |
第5章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问题的评析 | 第26-31页 |
5.1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请求人 | 第26-27页 |
5.2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被请求人 | 第27-29页 |
5.3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提起事由 | 第29-31页 |
第6章 关于本案适用诉讼时效期间的分析 | 第31-35页 |
6.1 股东代表诉讼案件中诉讼时效适用的特殊性 | 第31-32页 |
6.2 本案中诉讼时效具体适用之分析 | 第32-35页 |
结论 | 第35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