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引言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物流业及经济的自组织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2 物流业和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3.1 论文框架 | 第16-1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1.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2 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| 第20-34页 |
2.1 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自组织性 | 第20-25页 |
2.1.1 自组织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1.2 物流产业的自组织性 | 第22-24页 |
2.1.3 国民经济的自组织性 | 第24-25页 |
2.2 协同学理论 | 第25-31页 |
2.2.1 协同学中的基本概念 | 第25-28页 |
2.2.2 协同学基本原理及主要模型 | 第28-31页 |
2.3 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协同关系 | 第31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相关-主成分序参量选取算法 | 第34-47页 |
3.1 序参量的选取原则 | 第34-35页 |
3.2 相关-主成分序参量选取算法 | 第35-40页 |
3.2.1 相关性分析法 | 第36-37页 |
3.2.2 主成分分析法 | 第37-38页 |
3.2.3 相关-主成分序参量选取 | 第38-40页 |
3.3 甘肃省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序参量的确定 | 第40-46页 |
3.3.1 物流产业序参量确定 | 第40-43页 |
3.3.2 国民经济序参量确定 | 第43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DSLM模型 | 第47-58页 |
4.1 常用协同水平测度模型介绍 | 第47-49页 |
4.2 协同水平测度模型 | 第49-52页 |
4.2.1 序参量的归一化及权重的确定 | 第49-50页 |
4.2.2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2.3 协同水平测度模型 | 第51-52页 |
4.3 DSLM模型 | 第52-53页 |
4.4 甘肃省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 | 第58-66页 |
5.1 协同演化阶段模型 | 第58-61页 |
5.2 基于协同演化阶段模型的协同发展评价体系 | 第61-6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6 甘肃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协同发展决策研究 | 第66-83页 |
6.1 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SDD模型 | 第66-70页 |
6.2 甘肃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SDD模型的求解 | 第70-75页 |
6.2.1 求解步骤 | 第70-71页 |
6.2.2 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及评价 | 第71-72页 |
6.2.3 SDD模型的求解 | 第72-75页 |
6.3 甘肃省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政策建议 | 第75-82页 |
6.3.1 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| 第75-79页 |
6.3.2 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| 第79-82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83-84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