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开采论文--金属矿开采论文--地下开采论文

急倾斜薄矿脉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残留矿柱回采方案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课题来源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残矿资源回收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路线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-19页
第二章 岩体结构调查及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第19-28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9页
    2.2 岩体结构面调查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测点布置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调查结果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结构面赤平投影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岩石试样加工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验仪器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试验过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岩石力学参数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岩体力学参数第26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6-28页
第三章 采空区三维建模及地压调查第28-37页
    3.1 矿区地质概况第28页
    3.2 矿区开采现状第28页
    3.3 矿区范围内采空区现状调查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采空区 3D激光扫描测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采空区三维模型建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全矿采空区体积统计第31-32页
    3.4 地压显现及地表塌陷区调查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矿区地压显现调查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地表塌陷区调查第34-35页
    3.5 地压成因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36-37页
第四章 采空区稳定性综合评价第37-5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4.2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指标选取及分级标准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采空区评价指标选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构建单指标测度函数第40-41页
    4.3 基于极大熵理论的指标权重确定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极大熵理论的数学模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及求解第43-46页
    4.4 采空区稳定性未确知测度理论体系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指标权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多指标综合测度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置信度识别准则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排序第47-48页
    4.5 漂塘矿区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单个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指标选择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构建单指标测度函数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基于极大熵理论的指标权重优选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结果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置信度识别及结果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6 稳定性优越度排序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7 采空区稳定性空间分布第55-56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 采空区顶柱与夹墙协同作用失稳分析第57-7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7页
    5.2 顶柱与夹墙协同作用的失稳机制及力学模型构建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顶柱与夹墙失稳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力学模型简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力学模型分析及求解第59-62页
    5.3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顶柱与夹墙协同作用失稳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突变理论分析方法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分叉型矿脉采空区顶柱与夹墙系统的突变模型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平行矿脉采空区顶柱与夹墙系统的突变模型第64-66页
    5.4 漂塘矿区顶柱与夹墙系统失稳分析第66-70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70-71页
第六章 残留矿柱回采方案优化第71-86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71页
    6.2 残留矿柱回收方案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矿柱回收条件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矿柱回收方案第71-72页
    6.3 顶底柱回采预留安全厚度数值分析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模型建立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边界条件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力学参数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试验方案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结果分析第74-77页
    6.4 回采进路结构参数及回采顺序优化第77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回采进路结构参数优化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回采顺序优化第80-85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85-8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6-89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86-88页
    7.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4-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阿考替胺及其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
下一篇:超大孔高比表面积冻凝胶的合成及在吸附分离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