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6页 |
(一)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2.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4页 |
2. 历史研究法 | 第14页 |
3. 个案研究法 | 第14页 |
(四) 研究思路、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4-16页 |
1. 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14-15页 |
2.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3. 研究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二、公共政策终结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6-21页 |
(一)公共政策及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 | 第16页 |
1. 公共政策的含义 | 第16页 |
2. 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 | 第16页 |
(二) 公共政策终结的类型 | 第16-17页 |
1. 政策功能的终结 | 第16-17页 |
2. 政策组织的终结 | 第17页 |
3. 政策自身的终结 | 第17页 |
4. 政策项目的终结 | 第17页 |
(三)公共政策终结的影响因素 | 第17-21页 |
1. 触发机制 | 第18页 |
2. 政策评估 | 第18-19页 |
3. 公共舆论的推力 | 第19页 |
4. 政策环境的变化 | 第19-20页 |
5. 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 | 第20-21页 |
三、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终结的现实分析 | 第21-27页 |
(一) 独生子女政策的含义及出台背景 | 第21-22页 |
1. 独生子女政策的内涵 | 第21页 |
2.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出台的背景及过程 | 第21-22页 |
(二) 独生子女政策的渐进式终结过程 | 第22-23页 |
(三)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终结的深层剖析 | 第23-27页 |
1. 独生子女政策终结是政策环境变迁的必然结果 | 第23-24页 |
2. 独生子女政策终结的契机 | 第24页 |
3. 公共舆论是推动独生子女政策终结的重要动力 | 第24-25页 |
4. 政治领导者的领导与决断 | 第25-27页 |
四、基于独生子女政策终结考察我国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原因 | 第27-36页 |
(一) 独生子女政策终结的迟滞 | 第27-30页 |
1. 独生子女政策终结超过了预期的时间点 | 第27页 |
2. 二孩政策实施一年,生育率仍然下跌 | 第27-28页 |
3. 独生子女政策终结不及时导致诸多社会问题 | 第28-30页 |
(二) 导致独生子女政策终结迟滞的障碍因素 | 第30-33页 |
1. 政策终结主体的抵制 | 第30-31页 |
2. 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挠 | 第31-32页 |
3. 政策终结成本高昂 | 第32-33页 |
(三) 公共政策终结存在障碍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1. 政策终结主体的价值偏好和自利倾向 | 第33页 |
2. 政策组织的惯性与惰性 | 第33-34页 |
3. 决策体制及政府任期制的约束 | 第34-36页 |
五、消解公共政策终结障碍的路径选择 | 第36-44页 |
(一) 强化终结理念,提高终结主体的能力与水平 | 第36-38页 |
1. 强调政策终结的必要性 | 第36页 |
2. 提升政策终结主体的能力与水平 | 第36-38页 |
(二) 完善政策终结方式,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 | 第38-39页 |
1. 采用强制施行与妥协施行相结合 | 第38页 |
2. 加强政策终结的试点工作 | 第38-39页 |
3. 废旧立新并举,缓解政策终结的压力 | 第39页 |
(三) 重视政策终结的评估工作,取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| 第39-40页 |
1. 综合运用官方评估和非官方评估 | 第39-40页 |
2. 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开性和解释力 | 第40页 |
(四) 完善政策终结利益协调机制,减少利益阻碍 | 第40-41页 |
1. 完善政策终结利益引导机制 | 第40-41页 |
2. 完善政策终结利益补偿机制 | 第41页 |
3. 完善政策终结的利益整合机制 | 第41页 |
(五) 增强政策终结的合力,广泛凝聚共识 | 第41-44页 |
1. 准确掌握政策终结的时机 | 第41-42页 |
2. 恰当运用媒体舆论工具 | 第42页 |
3. 开放决策过程,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| 第42-44页 |
六、结束语 | 第44-46页 |
注释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