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中国社会冷漠症及其治理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0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(三)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2.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(四) 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5页 |
(五)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2. 案例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3. 历史分析法 | 第16页 |
(六)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1. 治理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 服务型政府理论 | 第17-19页 |
(七)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二、当代中国社会冷漠症的表现、成因及危害 | 第20-31页 |
(一) 相关概念诠释 | 第20-21页 |
1. 冷漠的概念 | 第20页 |
2. 社会冷漠症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(二) 当前我国社会冷漠症的症状 | 第21-27页 |
1. 社会个体层面的病状 | 第21-22页 |
2. 组织层面的病状 | 第22-24页 |
3. 政府及其官员的病状 | 第24-27页 |
(三) 社会冷漠症的病因分析 | 第27-31页 |
1.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因素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 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,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| 第28-29页 |
3. 教育价值取向的偏误 | 第29-30页 |
4. 官员选拔的非制度化、非民主化 | 第30-31页 |
三、我国政府治理社会冷漠症的的举措及其成效 | 第31-37页 |
(一) 加强社会冷漠症治理的现实必要性 | 第31-32页 |
1. 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| 第31页 |
2. 保障和谐社会建立的需要 | 第31页 |
3. 升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| 第31页 |
4. 提高民族形象的需要 | 第31-32页 |
(二)我国政府治理社会冷漠症的主要举措 | 第32-33页 |
1. 学习优良传统,开展主题活动 | 第32页 |
2. 发挥榜样力量,引导社会风气 | 第32页 |
3.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32-33页 |
(三) 治理的初步成效 | 第33页 |
(四) 治理成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7页 |
1. 政府工作“一手硬一手软” | 第33-34页 |
2. “四风”盛行 | 第34页 |
3. 政府单中心治理 | 第34-35页 |
4. 政府未能及时惩恶扬善 | 第35-37页 |
四、加快和加强社会冷漠症治理的对策建议 | 第37-49页 |
(一)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,摈弃糟粕文化 | 第37-39页 |
1.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| 第37页 |
2. 甩掉传统“官本位”思想包袱 | 第37-38页 |
3.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38-39页 |
(二) 强化历史反思,以史为鉴 | 第39-40页 |
1. 历史的反思 | 第39页 |
2. 历史的借鉴 | 第39-40页 |
(三) 推行公民教育,培养公民精神 | 第40-41页 |
1. 推行公民教育 | 第40-41页 |
2. 培养公民精神 | 第41页 |
(四) 加强民主建设,推行民意化的官员选拔 | 第41-43页 |
1. 全面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| 第42页 |
2. 民主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| 第42-43页 |
(五) 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| 第43-44页 |
1. 树立以公民为本的理念 | 第43页 |
2. 强化服务意识,转变行政观念 | 第43-44页 |
(六) 坚持反“四风”建设,转变政府作风 | 第44-45页 |
1. 反“四风”建设的常态化 | 第44页 |
2. 反“四风”建设的规范化 | 第44页 |
3. 反“四风”建设的大众化 | 第44-45页 |
(七) 挖掘社会力量,拓展爱心传播渠道 | 第45-46页 |
1. 政府扶持第三方组织的建立 | 第45-46页 |
2. 政府引导第三方组织的发展 | 第46页 |
(八) 提升法律在社会冷漠症治理中的分量 | 第46-49页 |
1. 建立道德立法的奖励制度 | 第46-47页 |
2. 建立道德立法的惩戒制度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