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高载流超导体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 CORC | 第12-13页 |
1.3.2 Roebel Cable | 第13页 |
1.3.3 TSTC | 第13-14页 |
1.3.4 CICC | 第14-15页 |
1.3.5 HTS-Cro Co | 第15页 |
1.3.6 高温超导大电流引线 | 第15-16页 |
1.3.7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不同金属包套的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制作 | 第18-23页 |
2.1 引言 | 第18页 |
2.2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的制作 | 第18-22页 |
2.2.1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超导带材部分制作 | 第18-19页 |
2.2.2 铝箔及金属填充部分制作 | 第19-20页 |
2.2.3 金属包套部分制作 | 第20页 |
2.2.4 超导股线的端部加工 | 第20-2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不同角度的弯曲特性研究 | 第23-40页 |
3.1 引言 | 第23页 |
3.2 超导带材不同角度弯曲的理论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3 超导带材不同角度弯曲特性实验 | 第26-39页 |
3.3.1 超导带材不同角度弯曲模具的设计与加工 | 第26-29页 |
3.3.2 超导带材不同角度弯曲实验 | 第29-31页 |
3.3.3 实验结果 | 第31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低温下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临界电流及各向异性的研究 | 第40-48页 |
4.1 引言 | 第40页 |
4.2 自洽模型 | 第40-41页 |
4.3 液氮温度下股线临界电流仿真计算 | 第41-44页 |
4.4 自场液氮温度下股线临界电流实验 | 第44-46页 |
4.5 液氦温度下股线临界电流各向异性仿真计算 | 第46-4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低温下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机械特性的研究 | 第48-65页 |
5.1 引言 | 第48页 |
5.2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的拉伸特性 | 第48-52页 |
5.2.1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拉伸实验 | 第48-50页 |
5.2.2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的拉伸实验 | 第50-52页 |
5.3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的弯曲特性 | 第52-55页 |
5.3.1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弯曲应变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3.2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临界弯曲半径的计算 | 第53-55页 |
5.4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的扭绞特性 | 第55-58页 |
5.4.1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扭绞应变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4.2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临界扭绞节距的计算 | 第56-58页 |
5.5 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弯曲及扭绞特性 | 第58-60页 |
5.6 改善准各向同性高温超导股线机械特性的研究 | 第60-64页 |
5.6.1 股线热处理实验 | 第61-63页 |
5.6.2 实验结果 | 第63-64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