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4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及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重点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难点 | 第20页 |
1.4.3 研究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“多感官”智能化包装概述与应用 | 第21-39页 |
2.1 多感官包装的概念 | 第21-24页 |
2.2 智能化包装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2.3 多感官智能化包装 | 第25-26页 |
2.4 多种感官在智能化包装中的应用 | 第26-35页 |
2.4.1 视觉在智能化包装中的应用 | 第26-30页 |
2.4.2 听觉在智能化包装中的应用 | 第30-31页 |
2.4.3 触觉在智能化包装中的应用 | 第31-32页 |
2.4.4 味觉在智能化包装中的应用 | 第32-34页 |
2.4.5 嗅觉在智能化包装中的应用 | 第34-35页 |
2.5 多种感官智能化包装的特点 | 第35-39页 |
2.5.1 识别性 | 第36页 |
2.5.2 互动性 | 第36页 |
2.5.3 提示性 | 第36页 |
2.5.4 促销性 | 第36-37页 |
2.5.5 安全性 | 第37页 |
2.5.6 趣味性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影响多感官智能化包装感官系统的诸因素 | 第39-49页 |
3.1 基于精神需求下多感官智能化包装 | 第39-40页 |
3.2 基于科技发展下多感官智能化包装 | 第40-44页 |
3.2.1 信息技术 | 第40-42页 |
3.2.2 变色油墨 | 第42-44页 |
3.3 基于新型材料下多感官智能化包装 | 第44-46页 |
3.3.1 可食性包装材料 | 第44-45页 |
3.3.2 可变色包装材料 | 第45-46页 |
3.3.3 可发光包装材料 | 第46页 |
3.4 基于环境承载下多感官智能化包装 | 第46-48页 |
3.5 智能化对人感官的作用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多种感官体验下的智能化包装设计的关系和原则 | 第49-56页 |
4.1 多种感官体验与智能化包装设计的关系 | 第49-52页 |
4.1.1 感官与物和环境的关系 | 第49-50页 |
4.1.2 人的感官与人的心理及行为关系 | 第50-51页 |
4.1.3 人的需求层次的存在对包装发展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 多种感官体验下智能化包装的设计原则 | 第52-56页 |
4.2.1 目标原则 | 第52页 |
4.2.2 舒适原则 | 第52-53页 |
4.2.3 经济原则 | 第53-54页 |
4.2.4 安全原则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多种感官体验下智能化包装设计方法的构建与设计实践 | 第56-66页 |
5.1 感官刺激法 | 第56-62页 |
5.1.1 感官愉悦 | 第56-58页 |
5.1.2 感官冲击 | 第58-59页 |
5.1.3 感官刺激法设计实践 | 第59-62页 |
5.2 情景设计法 | 第62-64页 |
5.3 趣味设计法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